越努力,為什麼越不快樂?
早上八點準時打卡,會議接著報告,專案一個接一個完成,下班回家卻空虛到懷疑人生。即使績效亮眼,內心卻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
這很正常,問題出在你內心的「成就感來源」。
在職場裡,我們被訓練要向外看:績效要好、表現要突出、升遷要快。但在這連串追趕中,你可能忘了問一個根本問題:我,是為了什麼在努力?許多人看似工作順利,內心卻悄悄失去了對工作的連結感。努力變成例行公事,甚至變成「義務式反應」——別人期待我要好、要上進、要撐住,我就得繼續表現。
於是我們陷入奇怪的困境:做得越多,成就感越少;走得越遠,卻感覺離自己越來越遠。
努力本該讓人充實,不該讓人掏空。
為什麼你總是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仔細想想,當你說「我做得不夠好」時,是誰在定義這個「好」?
是主管、同事、客戶,還是社群上的按讚數?我們是否把對自己的評價,完全交給了別人?
這就是「成就感外包」。我們追求讚美、升遷、獎金,這些本來沒錯,但當它們成為唯一的價值依據時,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就像建在別人土地上的房子,說拆就拆。
你越在意別人的肯定,就越容易迷失在「表現」裡,忘了「本意」是什麼。
成就感外包會讓我們出現三種危險狀態:
情緒易碎或麻木:別人一句話能擊潰你,或什麼都不再讓你有感覺
成就麻痺:即使完成大目標,也只是淡淡說「喔,好」
價值模糊:一邊完成工作,一邊懷疑「我到底為什麼還在做這件事?」
三個步驟,找回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好消息是,成就感可以重建。它不是天生氣質,而是可以設計、練習的心理機制。
步驟一:重設你的成就感指標
傳統KPI看績效結果,內在KPI看動機與意義感。
試著問自己:
- 今天我有沒有比昨天多嘗試一點?
- 這件事裡,我選擇了什麼,而不是只是照做?
- 我有沒有為自己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當你開始用「投入度」與「真心」評估自己,而非只看回報與評價,你會發現自己每天都在前進。
步驟二:練習自我評價,找回心理主權
停止無意識使用否定語言:
- 「我只是運氣好」→「我做了哪些準備,創造了機會?」
- 「沒人稱讚我」→「我自己有看到自己的用心嗎?」
語言塑造信念,信念形塑心理邊界。你需要一套屬於自己的語言系統,來定義什麼是值得、什麼是進步、什麼是成功。
步驟三:創造日常的「小成就儀式感」
不是每個成就都要轟轟烈烈。真正穩定的內在價值感,來自微小但有感的「完成感」與「自我認可」。
例如:
- 結束高壓會議後,對自己說:「我撐住了,而且有思考。」
- 花時間寫好一封信件,告訴自己:「這封信展現了我的專業。」
- 每天睡前寫下三件今天做得不錯的事,再小也別讓它默默流過。
真正的成就感:我知道我為什麼而努力
你當然可以繼續拼、繼續追、繼續努力,但請記得:你不是機器人,你不是績效報表上的數據。你是有選擇、有價值、有內在動力的人。
當你開始把成就感還給自己,你會更穩、更自由,也更有力地前進。
今天就開始:內在成就感三步練習
內在目標設定:每天早上設定一個內在目標(例:說出自己想法、專注工作20分鐘不分心)
語言覺察轉換:每當聽見自己否定自己,練習轉成支持性說法
小成就日記:每天睡前寫下三件讓你感到有價值的小事,為自己鼓掌
最後提醒你:
真正的自由,不是別人放過你,而是你學會放過自己,然後重新擁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