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地說,每個策略本身都能幫助你記住至少 60% 的閱讀內容。)
你花了一整個月的時間,努力讀完了一本認為超棒的書:可能是彼得.阿提亞的《超預期壽命》(Peter Attia ,Outlive),又或者是詹姆斯.克利爾的暢銷之作《原子習慣》(James Clear,Atomic Habits)。當你看完,合上書本,滿腦子覺得「哇,我學到了好多!」但幾天後,甚至只是隔天,你試著向朋友分享讀後心得時,竟然說不出幾個重點。這很挫敗吧?你不是在「學習」,而是在「消遣」。所有閱讀時間,好像都浪費了。
我們為什麼記不住讀過的書?
事實上,大多數人讀完一本書後,只能記住 不到 10% 的內容。這並不是你的記憶力有問題,而是因為你讀書的方式,並不符合記憶的運作模式。知識的保留,從來就不是靠「看過就懂、讀完就會」,而是靠有策略的主動吸收與重複整理。現在,我們就來談談:如何讓你記住至少 80% 的閱讀內容。
策略一:在閱讀前先問「我為什麼讀這本書?」
我們的大腦最擅長的是目標導向式記憶。明確的問題→精準的吸收→更高的記憶率。
比起「好書推薦我就讀」,你應該先問:
- 我遇到什麼困難?
- 這本書能幫我什麼?
- 我要在哪方面成長?
策略二:做筆記,但別逐字抄!
很多人做筆記,其實是在「複製書本內容」,這樣沒什麼幫助。相反,你應該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敘述重點,也就是所謂的「轉譯筆記法」。
- 舉例:《原子習慣》中說「習慣不是靠意志力建立,而是靠環境設計」。
- 轉譯筆記應該寫成:「與其靠自我要求早起,不如把手機充電器放遠一點,這樣起床更容易。」
→ 這種筆記你未來回顧時,才會覺得是「自己消化過的」。
策略三:閱讀完馬上輸出(寫、說、教)
閱讀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閱讀後 24 小時內是記憶黃金期,這時你可以:
- 和朋友聊聊這本書的幾個觀點
- 寫下讀後心得貼在社群上
- 錄一段自己講書的語音筆記
→ 這個動作就是「輸出」。越常輸出,記憶越穩固。
策略四:利用「費曼技巧」加強理解
費曼技巧的核心是:「如果你能用簡單的方式教別人一個概念,那你真的懂了。」讀完書後試著回答:
- 這章節的重點是什麼?
- 怎麼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 如果要教一個 10 歲小孩,我會怎麼講?
→ 這能幫助你把「模糊懂」變成「真正懂」。
策略五:建立知識地圖,避免大腦混亂
一本書的重點很多,該怎麼抓住它的「骨架」?
建議你用「心智圖」或簡單畫圖的方式,把書中三大觀點(或章節)列出,再從每個章節延伸三個小觀點。
像是:
書名:《原子習慣》
├─ 習慣形成的四步驟(提示 → 渴望 → 回應 → 獎賞)
├─ 環境設計比意志力更重要
└─ 身分認同是習慣養成的核心
→ 這樣架構化知識,比流水筆記有效多了。
策略六:安排重讀和間隔複習(Spaced Repetition)
讀過就算了,當然記不住。記憶的保存,需要重複出現。
最佳時間點是:
- 第一次閱讀後 1 天內回顧
- 第 3 天再複習一次
- 第 7 天、第 21 天,再快速翻一次筆記或回顧文章
→ 如果你用 Notion、Logseq 這類工具,也可以設定提醒系統。
策略七:把閱讀和生活結合起來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行動才是最好的記憶法。讀完《原子習慣》,你可以馬上做什麼?
- 每天早上冥想 1 分鐘
- 記得把運動鞋放在門口提醒自己
- 把你要做的事連結到既有習慣上(「刷牙後做 10 下深蹲」)
→ 行動產生體驗,體驗強化記憶。
|讀書的目的,不是記住,而是改變
當你發現一本書真的影響了你的生活(有所成長),那才叫真正的讀進去了。這 7 個策略本身就像是「習慣堆疊」,只要你套用其中一兩個,都能大大提升你對閱讀內容的吸收與記憶力。所以,不是你記憶不好,是你還沒用對方法。下次拿起一本書,就想著:「我不是要讀它,我是要活出它。」
- 📬 喜歡這篇嗎?
-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最常忘記的書或內容,或你有什麼讀書技巧也能記住更多?
- 📧 聯絡我: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