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同事,特別擅長把別人的一舉一動當作敘事素材,再用自己的邏輯重新編排,形成他「相信」的版本。
表面上像是在聽你講話,實際上根本不關心你。
他只是撿幾句他有興趣的片段,加點料,重新包裝,然後講出去給別人聽。
他不是在了解你,他是在剪你的人設。
有一次我下班趕著去健身房,只能運動半小時,剛好在門口遇到他,隨口說了句:「今天只做個簡單的,回家還要弄報表。」
沒幾天,就聽到別人說我運動都只是做做樣子,沒毅力,還愛假裝自己很健康。
你知道那種感覺嗎?不是被誤會,而是被重剪。
他拿你的一句話,拼湊出一個他想要的版本,然後那個版本的「你」,開始出現在別人的聊天裡。
你變成了一個角色,一個設定,那個設定不是你說的,是他幫你寫的。
最荒謬的是——他講得比你還像當事人。
後來還有一次,我難得犒賞自己,放假去外頭吃大餐,他剛好經過,我向他打了招呼,簡單寒暄幾句,隔天就聽到風聲: 「她那個運動都是假象啦,還不是整天亂吃,根本沒在自律。」
這類人不在乎脈絡、不看全貌,他只挑片段剪輯,再搭配自己的旁白, 把你的人生剪成預告片—— 劇情緊湊、衝突滿點,但不是事實。
想去解釋?別浪費力氣。
你越解釋,他越篤定他是對的, 而你,只會在他的版本裡看起來更「玻璃心」。
這種人,不只是嘴碎,也不是單純喜歡八卦。
他比八卦更具侵略性。
他總是站在一種「我很了解大家」的位置上,講話語氣篤定、像觀察家, 每個人他都有一套說法,什麼都能評論。
但你仔細想,他講的話可信度,大概只能打一折。
因為那些不是事實,是他拼出來的劇情。
而那個劇情裡的你,常常根本不是你,可怕的是,他講得太自然,聽的人也會信。
大家會覺得:「他好像真的知道些什麼。」,但其實他知道的,全都是他自己剪出來的版本。
你不只被誤解,還被他壟斷了發聲權。
你不是在被討論,是在被替代。
這種人不是單純愛講話,他其實正在進行一種話語控制,
背後藏著的,是一種情緒性的權力補償:
- 控制欲:透過定義別人,主導團體中的輿論走向
- 優越感需求:藉由貶低他人,襯托自己「正常、自律、有判斷力」
- 情緒投射:他自己的混亂、不安、焦慮,會透過批評你來平衡情緒
他越控制不了自己的生活,就越想掌控別人的敘事。
那要怎麼辦?
不用回應,也不必解釋。
他講他的版本,你過你的生活。
有時候,一個冷笑就夠了。
他最期待的是你跳出來澄清,一澄清,他就能說:「你看吧,她果然玻璃心。」
所以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證明自己沒錯, 而是讓他剪完一整段,發現你根本沒上戲。
你不是他故事裡的角色。
你沒興趣演,也不打算收看。
- 不跟他講心事。
- 他在講別人時,安靜離席。
- 他講到你時,冷笑一下,然後照常過日子。
你越平靜,他越失去戲劇張力,他習慣當導演,但你連觀眾都不願當。
你的生活,不是短影音,也不是他嘴裡的快剪版。
你可以慢慢活、慢慢說、慢慢讓人看見真正的你。
無須浪費力氣去解釋,過好自己的節奏就好。
真正想懂你的人,會看見全貌; 而只收集片段資訊就急著貼標籤的人, 從頭到尾,都不是你該放進心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