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暫停在何處比較不容易犯錯?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前言

  這篇文章其實是小題大作,本質上是工作流程順序安排——哪些事情要一起做?
  如何設定「一個段落」——哪些事情最好一次做完,不要分段?

  有些書裡提到,工作上每次切換工作類型,人就要多花費幾分鐘的時間來切換狀態。

  如果適當地安排執行事務的順序,就能更有效率一些,且品質可能也會比較好。  


  最近在製作桌遊卡片的中文化,需要掃描儲存非常多張卡片的圖檔,這個步驟本身是純機械式操作的,細數的話是以下幾個步驟:

  1. 拿起3張卡片,按照編號順序放入掃描機上適當的位置(排好方便未來裁切)。
  2. 打開掃描軟體,按下掃描,等候掃描時間約30秒。
  3. 將掃描得到的A4圖檔手動對齊裁切,只保留卡片的部分。
  4. 按下儲存。
  5. 將掃描機裡的卡片拿出來按照順序擺放回來。
  6. 清除軟體中掃描的圖檔。

  然後回到步驟1。

  這個過程中的操作是簡單的,貼齊對準也不太花時間,最長的是等待掃描的時間,這時可以做點其他事情,例如寫這篇文章。

  那麼有意思的部分是,上述這個流程是好的嗎?

  這些步驟的順序,有些是可以調整的。考慮到做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等待(掃描),穿插著做其他的事情,要安排怎樣的流程順序,才能降低心力的負荷,且降低犯錯的機率呢?(例如卡片擺得不整齊、順序擺錯等等)

  如果要做一下停一下,什麼地方適合停下,什麼地方不適合呢?什麼要連在一起做呢?
  (像我現在就停在我認為適合的階段,寫著這篇文章)

  有些事情如果不是真的處在情境裡,一個人可能很難想像這有什麼區別。

  舉例來說,步驟5是可以在步驟2等待完後就先做的,下一輪的步驟1也是,只是說先做後做有好壞可言嗎?

  區別是在於,步驟2、4、6都是軟體的操作。

  如果照原本直觀的順序,我是操作:
  「掃描機」→「軟體」→「等待」→「軟體」→「掃描機」→「軟體」→回到開頭

  但如果在裡面已經放了3張卡片的情況下,把後續的步驟5跟下一次的步驟1移到2之後,會變成:
  「實體掃描機」→「軟體」→「等待」→回到開頭

  切換事務類型的次數減少了兩次。
  切換事務的次數,就影響犯錯的機率,與額外花費的時間。

  因為每次等待的過程中,都是去做其他事情,這時候意識是完全在其他地方的,等到回來的時候就要回憶起原本做到哪裡。

  每一個階段都要檢查有沒有犯錯,待會下個步驟要做什麼事情。
  切換事務的次數提升,就要花多一些心力來釐清步驟。

  原本是:

  等待完用軟體處理圖檔,打開掃描機拿卡,回來用軟體清空圖檔,打開掃描機放卡,按下掃描開始等待。

  我三次回到軟體,但三次做的事情不一樣,所以我要記得或判斷我用軟體時是處在哪個階段。

  但如果採用修改後的流程,我只需要記得——

  等待完看掃描機換卡,回到軟體處理圖檔直到按下掃描開始等待。

  如果剛才是在等待,我待會就弄掃描機;如果剛才用了掃描機,待會就是用軟體後等待。


  另一個層面是,哪些事情連在一起做比較好?

  我現在是只分「等待」跟「其他」兩個階段,不要在做「其他」的過程中停下,例如不要換卡片完後滑個網頁,再回來用軟體。
  因為這樣當我用軟體時,我就需要回憶「剛才換卡片了沒?」
  或者是裁切按儲存後停下的話,回來時也會擔憂「剛才按儲存了沒?」

  一旦心中升起這樣的疑慮,就要花額外的時間去檢查有沒有犯錯,不然就是得在心裡惦記著剛才做到哪裡。

  與其這樣,不如當我認為可以一次完成「其他」的流程時,才一次做完。

  這樣我只要看掃描軟體的圖示是亮著的(表示掃描等完成),就能判斷現在是「等待」完的階段,然後其他要做就一次做完,回到等待的階段。

  不要因為有一點瑣碎的時間,就先做一點步驟

  掃描完就先打開掃描機放著,那我換卡了沒?
  換完卡放著,那我換卡了沒?
  蓋上後放著,那我到底換卡了沒(X)。

  分成多階段每次做一點,結果反而要花更多時間回憶/判斷事情做了沒,當前在哪個階段。

  這些步驟其實不太花時間,累加起來可能就1分鐘,如果我花5秒鐘做一點後放著,待會可能要花10秒檢查自己到底剛才做到哪裡,相對而言更浪費時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紹東的沙龍
10會員
31內容數
關於一些生活上的信念,或不輕信世俗道德的人如何培養出自身的價值觀的故事。
黃紹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30
高中時某天回家的路上,一位學弟在前面走著,跑了幾步又停下來走,又跑了幾步,又停下來走。 「為什麼要跑呢?可能趕著吃飯、看電視。那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停呢?」
2025/06/30
高中時某天回家的路上,一位學弟在前面走著,跑了幾步又停下來走,又跑了幾步,又停下來走。 「為什麼要跑呢?可能趕著吃飯、看電視。那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停呢?」
2025/05/24
群體生活,居住、工作、共用環境,有許多的規範、原則、習慣,為什麼你要遵守這些被約定出來的共識?如果對你來說有妨礙、不方便,你可以不遵守嗎?
2025/05/24
群體生活,居住、工作、共用環境,有許多的規範、原則、習慣,為什麼你要遵守這些被約定出來的共識?如果對你來說有妨礙、不方便,你可以不遵守嗎?
2025/05/09
新聞〈公司請飲料新人不願墊錢…主管揚言「大家都別喝」!上班族搖頭:陋習〉,是這樣的嗎?福利是否也有應承擔的責任?
2025/05/09
新聞〈公司請飲料新人不願墊錢…主管揚言「大家都別喝」!上班族搖頭:陋習〉,是這樣的嗎?福利是否也有應承擔的責任?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小說停更一週,那就多發點日常或短篇好了?   今天幾乎都泡在電腦前修稿,調整先後順序比我想像中的要難上許多,尤其是調整過後還要加上原本沒有的段落,前後劇情跟對話也要大幅調整,才不會有銜接上的問題,這好考驗耐心,翩翩是個沒什麼耐心的人。   感謝我桌面的幾位帥哥為我提神,我好受多了!  
Thumbnail
  小說停更一週,那就多發點日常或短篇好了?   今天幾乎都泡在電腦前修稿,調整先後順序比我想像中的要難上許多,尤其是調整過後還要加上原本沒有的段落,前後劇情跟對話也要大幅調整,才不會有銜接上的問題,這好考驗耐心,翩翩是個沒什麼耐心的人。   感謝我桌面的幾位帥哥為我提神,我好受多了!  
Thumbnail
如果我很在意說話排序,那一定也有人特別在意做事順序。如果用這個視角去看待別人的話,就不會覺得對方的需求是不重要的。
Thumbnail
如果我很在意說話排序,那一定也有人特別在意做事順序。如果用這個視角去看待別人的話,就不會覺得對方的需求是不重要的。
Thumbnail
這邊想寫幾個零碎時間的運用,例如我最近有一些實習,有時候中午午休的時候,或者是有時候有短暫休閒空檔的時候,會做的幾個事情 首先,我認為最重要法則就是,看看當前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因為每個人的目標和任務都不同,所以當然就會有不同運用方式,例如我學期間和實習期間當然運用方式有不同 例如,如果目標是A
Thumbnail
這邊想寫幾個零碎時間的運用,例如我最近有一些實習,有時候中午午休的時候,或者是有時候有短暫休閒空檔的時候,會做的幾個事情 首先,我認為最重要法則就是,看看當前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因為每個人的目標和任務都不同,所以當然就會有不同運用方式,例如我學期間和實習期間當然運用方式有不同 例如,如果目標是A
Thumbnail
「輕重緩急」講不明白輕且急、重且緩怎麼訂先後。成語就是欺人:描繪力強到讓人以為自己懂了;資訊量弱到沒有執行參考價值。
Thumbnail
「輕重緩急」講不明白輕且急、重且緩怎麼訂先後。成語就是欺人:描繪力強到讓人以為自己懂了;資訊量弱到沒有執行參考價值。
Thumbnail
有些剛好就好,其實不必要做到完美,能擺爛的事情,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更是盡情能不做就做,能拖到最後也沒關係。不是所有事情都應該積極面對,其實消極,也是一種作法↓↓↓↓↓
Thumbnail
有些剛好就好,其實不必要做到完美,能擺爛的事情,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更是盡情能不做就做,能拖到最後也沒關係。不是所有事情都應該積極面對,其實消極,也是一種作法↓↓↓↓↓
Thumbnail
拖延並非個性或能力的缺陷,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了解原因並使用本文的三個策略,即可有效地管理時間並完成目標。
Thumbnail
拖延並非個性或能力的缺陷,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了解原因並使用本文的三個策略,即可有效地管理時間並完成目標。
Thumbnail
有什麼可以放掉的事嗎?(幹勁) 到什麼程度就算「夠好」?(卓越) 真正有必要知道的事哪些?(資訊) 那些事值得花心思?(行動力) 三種緊急類別能協助你評估哪些事情要立刻做、哪些可以等: 不具時效性:不需要立刻有答案。 具戰略時效性:快速行動與商業結果有關。 情緒上的時效性:緊急的感受源
Thumbnail
有什麼可以放掉的事嗎?(幹勁) 到什麼程度就算「夠好」?(卓越) 真正有必要知道的事哪些?(資訊) 那些事值得花心思?(行動力) 三種緊急類別能協助你評估哪些事情要立刻做、哪些可以等: 不具時效性:不需要立刻有答案。 具戰略時效性:快速行動與商業結果有關。 情緒上的時效性:緊急的感受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