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文章其實是小題大作,本質上是工作流程順序安排——哪些事情要一起做?
如何設定「一個段落」——哪些事情最好一次做完,不要分段?
有些書裡提到,工作上每次切換工作類型,人就要多花費幾分鐘的時間來切換狀態。
如果適當地安排執行事務的順序,就能更有效率一些,且品質可能也會比較好。
最近在製作桌遊卡片的中文化,需要掃描儲存非常多張卡片的圖檔,這個步驟本身是純機械式操作的,細數的話是以下幾個步驟:
- 拿起3張卡片,按照編號順序放入掃描機上適當的位置(排好方便未來裁切)。
- 打開掃描軟體,按下掃描,等候掃描時間約30秒。
- 將掃描得到的A4圖檔手動對齊裁切,只保留卡片的部分。
- 按下儲存。
- 將掃描機裡的卡片拿出來按照順序擺放回來。
- 清除軟體中掃描的圖檔。
然後回到步驟1。
這個過程中的操作是簡單的,貼齊對準也不太花時間,最長的是等待掃描的時間,這時可以做點其他事情,例如寫這篇文章。
那麼有意思的部分是,上述這個流程是好的嗎?
這些步驟的順序,有些是可以調整的。考慮到做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等待(掃描),穿插著做其他的事情,要安排怎樣的流程順序,才能降低心力的負荷,且降低犯錯的機率呢?(例如卡片擺得不整齊、順序擺錯等等)
如果要做一下停一下,什麼地方適合停下,什麼地方不適合呢?什麼要連在一起做呢?
(像我現在就停在我認為適合的階段,寫著這篇文章)
有些事情如果不是真的處在情境裡,一個人可能很難想像這有什麼區別。
舉例來說,步驟5是可以在步驟2等待完後就先做的,下一輪的步驟1也是,只是說先做後做有好壞可言嗎?
區別是在於,步驟2、4、6都是軟體的操作。
如果照原本直觀的順序,我是操作:
「掃描機」→「軟體」→「等待」→「軟體」→「掃描機」→「軟體」→回到開頭
但如果在裡面已經放了3張卡片的情況下,把後續的步驟5跟下一次的步驟1移到2之後,會變成:
「實體掃描機」→「軟體」→「等待」→回到開頭
切換事務類型的次數減少了兩次。
切換事務的次數,就影響犯錯的機率,與額外花費的時間。
因為每次等待的過程中,都是去做其他事情,這時候意識是完全在其他地方的,等到回來的時候就要回憶起原本做到哪裡。
每一個階段都要檢查有沒有犯錯,待會下個步驟要做什麼事情。
切換事務的次數提升,就要花多一些心力來釐清步驟。
原本是:
等待完用軟體處理圖檔,打開掃描機拿卡,回來用軟體清空圖檔,打開掃描機放卡,按下掃描開始等待。
我三次回到軟體,但三次做的事情不一樣,所以我要記得或判斷我用軟體時是處在哪個階段。
但如果採用修改後的流程,我只需要記得——
等待完看掃描機換卡,回到軟體處理圖檔直到按下掃描開始等待。
如果剛才是在等待,我待會就弄掃描機;如果剛才用了掃描機,待會就是用軟體後等待。
另一個層面是,哪些事情連在一起做比較好?
我現在是只分「等待」跟「其他」兩個階段,不要在做「其他」的過程中停下,例如不要換卡片完後滑個網頁,再回來用軟體。
因為這樣當我用軟體時,我就需要回憶「剛才換卡片了沒?」
或者是裁切按儲存後停下的話,回來時也會擔憂「剛才按儲存了沒?」
一旦心中升起這樣的疑慮,就要花額外的時間去檢查有沒有犯錯,不然就是得在心裡惦記著剛才做到哪裡。
與其這樣,不如當我認為可以一次完成「其他」的流程時,才一次做完。
這樣我只要看掃描軟體的圖示是亮著的(表示掃描等完成),就能判斷現在是「等待」完的階段,然後其他要做就一次做完,回到等待的階段。
不要因為有一點瑣碎的時間,就先做一點步驟:
掃描完就先打開掃描機放著,那我換卡了沒?
換完卡放著,那我換卡了沒?
蓋上後放著,那我到底換卡了沒(X)。
分成多階段每次做一點,結果反而要花更多時間回憶/判斷事情做了沒,當前在哪個階段。
這些步驟其實不太花時間,累加起來可能就1分鐘,如果我花5秒鐘做一點後放著,待會可能要花10秒檢查自己到底剛才做到哪裡,相對而言更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