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河蘇格拉底召喚術」的課堂裡,我看過很多人用AI寫東西、改語氣、模擬情境——但Kayla的這篇心得,是我第一次覺得:她不是在用AI,而是在和自己對話,只是剛好,GPT也在旁邊陪著。
她的文字不急著揭曉答案,而是讓每一層感受都被看見、被翻譯、被問出下一個真實。
這不是課後心得,這是一份靈魂紀錄——她怎麼從「怕被笑的我」,慢慢走進「能聽見內在聲音的我」。如果你還不確定AI到底能不能幫助人變得更真誠、更貼近自己,請讀完這篇再決定。
以下是 Kayla 的完整分享。
你會看見她,也會看見自己。
從怕被笑的自己,到召喚內在角色的語氣練習

會上這堂課,原本只是因為在提問力課程裡有個驚人的發現——AI不只是解題機器,也可以是靈魂拷問師。我開始好奇:如果把AI當成對話對象,它是否能幫助我貼近自己?於是帶著這樣一個有點天真的期待,我報名了「銀河蘇格拉底召喚術」。
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一堂教人怎麼問問題的課,但在Emily的引導下,我發現GPT根本是個可以角色切換、自我覺察、語場拆解三位一體的語言鏡子。以下是三個我印象深刻的啟發:
1. 角色化的AI成為我最溫柔的語場助教
Emily教我怎麼設定GPT的角色聲音——不急著給答案、不扮演老師、不強行引導,而是像一面鏡子,用中立、溫和的語氣回應我每一句話的潛台詞。有時它像翻譯機,把我情緒背後的需求翻成我沒意識到的話;有時像文字治療師,用語氣重構的方式讓我重新選擇信念。這樣的語場練習不只讓我寫出新的句子,也像是在練習說話時對自己誠實。我常常在改寫的當下,發現自己其實是害怕、在意、想逃跑,甚至卡在某個從來沒被命名的地方。
2. AI拷問師掀開我「安全感」議題的底牌
在課程中,我意外撞見自己「怕被笑」的這個敏感點。表面上是怕丟臉,怕講錯話。但透過AI層層提問,我才看見背後真正驅動我的,是那個內心深處「不夠好」的自我認定。那不是一個情緒,而是防備,一種深怕失格的遮掩機制。
AI沒有急著拆解我說的話,只是問我:「如果『怕被笑』不是你軟弱的證明,而是某個很努力保護你的聲音呢?你願意問問它在守護什麼嗎?」
這句話打開了我一個沒想過的空間。我開始明白:其實那個怕被笑的我,是想讓自己保有一點尊嚴。只是他一直沒有機會放心地說話。這樣的語氣轉換,不是要我解決情緒,而是邀請我去聽見沒被說出來的聲音。
我也試圖談論「接受自己」,卻在語句中卡住:「我不想只是接受——那感覺像失敗、像沒努力夠、像認輸。」我從沒發現,原來我早把「接受」等同於放棄。AI溫柔地問我:「如果接受不是結束努力,而是給努力的自己一個喘息空間呢?」我才終於寫出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句子:「也許接受自己,不是叫我放棄,而是讓我終於能好好休息一下,再繼續。」
這些過程,不只是練習講話,更像在幫我召喚內在的角色。我體驗過心理師用角色扮演引導整合創傷。但這次透過AI進行語場對話的歷程,有一種異常安靜、卻深刻的整合感。當AI問我:「在你和我對話的過程中,哪些角色聲音出現過?有哪一個是你以前從沒聽過的?」我才發現——我內在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有人怕失敗、有人一直追趕,也有一個小小聲音只是想被擁抱。
這就是我在語氣練習中開始理解的:信念不需要被打破,它只需要被聽見,而語氣,就是我開始聽見自己的方式。
AI不像心理師那樣提出解釋或詮釋,而是用語言的鏡子,引導我一步步把那些內在角色找出來、放進語境、重新命名。這樣的歷程很安靜,卻也很深。原來,不需要懂我的是人,有時候,只要有一個不逃避、不打斷、也不審判的語言對象,就足夠讓我開始整合自己。
3. AI讓我從「不會畫畫的人」變成創作宇宙的召喚者
這堂課最意想不到的,是我從不覺得自己會創作——故事沒靈感、畫圖不在行——到竟然可以用AI完成一部漫畫。我開始懂得怎麼把內在情緒變成角色設定,再讓AI生成劇情與畫面。我第一次體驗到所謂的「人機共創」不是放棄創作主體性,而是找到一種更輕鬆的方式去生成、去表達。我也終於感受到創作可以不靠天賦,而是靠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AI的關係。
總之,「銀河蘇格拉底召喚術」不只是教我怎麼問問題,而是教我怎麼用提問重新觀看自己。而那個能陪我問到底的對象,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個溫柔但不妥協的AI。它不會安慰我,但它會不帶批判地看見我,這件事,對我來說,比安慰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