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職業工會背後的隱藏風險|50歲退休練習生的深度觀察與財務反思
寫作日期:2025/08/05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
【開場】一則新聞,揭開我們對年金制度的幻想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讓我內心一震——原來我以為安全的勞保年金,其實也可能是座隱形的沙堡。媒體報導:《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勞保局300萬人大清查:年金殭屍、退休前調薪資…都不行》,讓許多掛靠職業工會、或計劃靠勞保年金退休的朋友驚覺:「我是不是踩到了紅線?」
這波「大清查」,不只是制度調整,更揭示了台灣勞保年金制度長期的結構性問題:當制度已經不堪負荷,每一個漏洞,終將被清查,甚至清算。
【重點整理】勞保局這次清查的五大高風險族群
- 年金殭屍戶:早已出國、失聯或不再工作,但持續繳最低保費者
- 退休前突襲加薪者:利用最後幾年拉高投保薪資,意圖拉高年金金額
- 實際未工作者掛靠工會:純繳保費卻未實際執業者
- 替子女掛保費的長輩:讓孩子名義上保工會,但實際沒有收入
- 高齡仍掛工會保勞保者:無工作意圖卻繼續保勞保,純為年金打算
【觀點1】我們都曾相信制度,但制度也需要誠信
我曾經也是「股市的篚菜」,靠著每月薪資繳勞保、儲蓄、買ETF,渴望有一天能財務自由。但這次事件提醒我:當整體制度的永續性受到挑戰,每一個環節都會被重新審視。
制度會改變,但不變的是「風險轉嫁」。政府會查漏洞,但代價往往由那些照規矩走、但缺乏資訊與避險能力的普通人來承擔。
【觀點2】掛保工會,是無奈還是策略?
掛靠職業工會,是台灣中低收入族群的集體智慧,為的是:
- 擁有基本勞保保障
- 將來有年金收入
- 不被雇主剝削,也能自營自足
但在制度長期不健全的背景下,這會不會變成「被合法犧牲的一群人」?
政府說:你沒工作卻繼續掛保,是違規。
民眾說:那這些年繳的保費,你不是也收下了?
制度與人性的長期對立,終究難解。
【觀點3】財務自由,不能只靠年金制度
很多人以為「我有勞保、國保、勞退,就夠了吧?」
但我認識的幾位真正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從來不把年金制度當作依靠。他們靠的是:
- 長期投入高股息資產(ETF、個股)
- 控制生活開支、簡樸過活
- 創造多元現金流(租金、股息、寫作收入等)
- 從生活中累積「心靈自由感」,而非被數字綁架
制度會變,政策會動,唯有「自己建立的現金流」,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來源。
【觀點4】「假掛保」不是單一責任,而是社會共業
當我們討論「掛保風險」時,也應該看見背後的社會現實:
- 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假掛保」?
- 為什麼願意多繳幾年保費,也要維持勞保資格?
- 他們有幾個人,是「真的有選擇」的?
對許多微型自營業者、臨時工或勞動邊緣人而言,職業工會是他們最後的社會保護繩。這次清查,或許也象徵:連這條繩子,也正在鬆開。
【觀點5】我們該反思的不是漏洞,而是對退休的想像
新聞讓人緊張,也讓我思考:「我們是否把退休想得太簡單?」
許多人以為退休生活是:60歲後每月領年金、出國旅遊、喝咖啡…人生美好。
但現實呢?勞保年金金額逐年下修、通膨侵蝕購買力、醫療支出不斷上升。如果沒有其他現金流來源,退休就只是「活著」,而非「生活」。
【成功故事分享】一對工廠夫妻的啟示
我有位國中同學,夫妻倆在工廠領基本工資工作了30年。他們從不炒股、不買名牌,只做兩件事:
- 年年買台塑四寶的股票
- 不管漲跌,從不賣股,只領股息再投入
53歲那年,工廠關門,他們就此退休。每年股息超過30萬,加上無債務、無慾望,過得比許多高薪上班族還自在。
這故事告訴我們:財務自由不是收入高不高,而是能不能穩定創造現金流。
【結語】別只想「穩定退休金」,要想「可持續的財務自由」
與其焦慮勞保會不會砍,不如現在就開始思考:
- 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被動收入?
- 如何過簡單卻安心的生活?
- 如何從今天起打造退休現金流?
退休不能等制度給你一把椅子坐好,你得自己拿椅子、鋪好墊子、準備茶點,才能穩穩坐到老。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
專注於股息投資與退休現金流設計
💬 歡迎留言交流
你有掛保職業工會的經驗嗎?對退休制度有什麼想法?
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分享與彼此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