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英文講得沒錯啊,文法對、單字準,對方卻只是微笑、點頭,然後氣氛就慢慢冷掉了。
這時,你心裡可能想著:「我不是都講完了嗎?怎麼他沒反應?」
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我英文太爛?他聽不懂?」
然後,你開始在內心尖叫,開始尷尬,開始後悔剛剛講的所有話,覺得不如不要開口算了。
別怕,這些我都經歷過。
一、亞洲文化的「被動禮貌」 VS 英語文化的「主動分享」
這就得先說到我們的文化了,因為這不僅和英語的語言邏輯有關,也和文化習慣有關。
首先,中文偏好「含蓄、留白、自己體會」,一句話能說完就說完,重點是讓對方「意會」。
在華人社會,我們被教導「低調才是美德」
從小我們就常聽到這些提醒:
- 不要太高調
- 不要搶話
- 不要一直講自己的事,會讓人覺得你在炫耀
所以,我們習慣「等對方問」,才覺得可以說一點。
但英文講究的是「鋪陳、解釋、具象」,所以哪怕是大家心裡都懂的事,也要大聲的說出來。
難怪我們看真人秀時,常常覺得他們過於誇張(雖然也有一定的戲劇成分在啦)。
在英語文化裡,對話的邏輯可能跟你想得很不一樣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講中文的「你最近怎麼樣?」
其實很多時候只是客套一下,或是開場白而已,根本不是真的想聽你細講。
尤其在華人文化裡,從小就被教說要低調、有禮貌,不要太主動去打擾別人,也不要隨便講自己的私事。
所以你回一句「還可以啦」、「就那樣啊」、「最近還行」,大家都覺得很正常,甚至覺得你這樣回比較得體。
但在英文文化裡就不太一樣了。
當他們問 “How have you been?”這類詢問時,不一定只是打招呼,也可以是一個開啟對話的邀請。
當然,並不是每一次 “How have you been?” 都要展開成一場 TED 演講。有時候,這句話就真的只是個禮貌的招呼,你自己要學會讀空氣啦,就像:
A: Hey, how’ve you been?
B: Good, thanks. You?
A: Good. (然後就各忙各的)
這種「寒暄型」的對話,在電梯、辦公室裡常常出現。
但在另一種情境:對方是真的在邀請你聊天
像是朋友久沒見面、剛見面坐下、或開始 catch up 的時候,當他們問 “How have you been?”,他們心裡的預期更像是:
A: How have you been? (A:你最近怎麼樣?)
B: Oh man, last week was wild. I had a big presentation and my laptop totally crashed—like 10 minutes before it started! (B:唉唷,上週真是太瘋了。我有一場重要的簡報,結果我的筆電在開始前十分鐘完全當機了!)
A: No way, what did you do?? (A:真的假的?那你怎麼辦?)
而當你願意講多一點,他們也比較可能回應,進一步讓對話自然延伸下去。
如果你當下很累、很忙、心情不好,不想多聊,當然也完全沒問題!你就說 “Pretty good, just busy with work lately.” 或 “Not bad. Same old stuff.”
英文文化重視個人空間,你不講對方也不會逼你講。
但如果你每次都只回一句話,久了對方就會感覺你不太想聊,甚至可能會慢慢不再主動問你了。
所以,我們常卡住,不是因為語言不好,而是文化「預設」不同
你會發現,很多亞洲學生的英文對話,卡在兩個點:
- 不敢問太多,怕讓人不舒服
- 不敢說太多,怕顯得沒禮貌
但在英文世界,這反而可能被解讀為:
「你沒興趣」或「你不想聊天」
這就是為什麼你覺得自己都回答了,但對話還是進行不下去。
因為在對方的語境裡,你的回答「太乾淨」、「結束感太強」,他接不下去。
當你了解這點後,你就不會再覺得「我是不是英文說不好」,反而會發現,主動多分享一點,才是讓英文對話活絡起來的關鍵。
二、亞洲文化的「一句話帶過」VS 英語文化的「畫大餅」(而且是有餡的那種)
亞洲學生從小學英文,最重視的是「正確」——文法、句型、單字。
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文化裡的含蓄,我們常常不太主動講自己的事,怕講太多講錯、怕打擾到別人、怕顯得自我中心。
我們習慣用一句話「總結」一個感受
比如:
- She’s nice.
- The meeting was awkward.
- It was a tough day.
這些句子沒錯,但它們像是貼標籤,不太有畫面,因為他們是「通知」,而不是「分享」。
雖然聽起來乾淨、簡單、快速,但也抽象、冷淡、難以接話。
想像你跟朋友說:「那天我超緊張。」
對方很可能只是回一個:「喔~」
因為他不知道你為什麼緊張、怎麼個緊張法、發生了什麼。(除非你們很熟啦,他就可以繼續追問。)
英語更在意「畫面感」,而不是「貼標籤」
英文母語者溝通時,更喜歡透過描述讓對方「看到」你說的東西,而不是只聽到你的判斷。
比如我們可能會說:“The hotel was terrible.”(那間旅館糟透了。)
但英文母語者更可能會說的很細很細,簡直再現當時的情境:
“The room smelled like smoke, the sheets were damp, and the guy at the front desk just shrugged when I asked to change rooms.”(房間有菸味、床單是濕的,我跟櫃檯說想換房,他居然只是聳聳肩,一副不管我的樣子。)
這裡完全沒有用到 “terrible” 這個詞,但那個糟糕的體驗感卻非常具體,聽的人可以一秒進入畫面,感同身受。
這就是英文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透過具體描寫,讓對方自己體會,而不是直接下標。
再看幾個例子,你會發現他們的語言像在「演一齣戲」
“My hands were shaking and I kept checking the time every five minutes.”(我手一直在抖,每五分鐘就看一次時間。)
這個句子甚至還沒有直接說到 “I’m nervous(我很緊張), 但你聽完卻完全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緒,甚至引起你的共鳴。
為什麼這種說法比較容易讓人接話?
因為它不是「告訴你一個結果」,而是「邀請你進入一個情境」。 對方聽完不會只說 Oh okay,而是可能回:
“Oh no, that sounds stressful! What did you do?” (天啊,聽起來好緊張!你後來怎麼處理的?)
“Same here—I always get nervous before interviews too.”(我也是!我每次面試前都超緊張。)
這就是對話的魔力:你說得越具體,對方越容易參與。
三、我們可以怎麼練習?
你不需要以成為脫口秀主持人為目標,那也太難了。
首先,你不是不會說英文,你只是還沒開始習慣「用畫面說話」。下面提供一個練習方法,與其說是針對英文,不如說是針對整個「表達能力」的重塑。
這套練習會引導你一步一步把一句抽象的情緒,變成一段讓人有感覺的描述。
Step 1:先說出你現在的感覺(情緒)
先不用想太多,直接寫下你現在的情緒。 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話。
例如:我覺得很累。
📝 請你寫下來: 我現在的感覺是: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2:問自己「我怎麼反應?」(行為/反應)
這個情緒有沒有影響你的行為?你做了什麼? 你有什麼動作、表情、語氣、反應?
例如:我累到在電腦前打字時一直打錯字,眼睛乾到睜不開。
📝 請你寫下來: 我當時的反應是: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3:加一點背景,讓畫面更完整(背景/情境)
這件事發生在哪裡?什麼時間?有誰在場? 你可以加上一句場景描述,讓人更容易「走進你的世界」。
例如:早上趕著出門,咖啡還沒喝完就灑在衣服上,然後在會議裡被主管點名報告,午餐也沒時間吃。
📝 請你寫下來: 這件事發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4:最後,把三個部分組合起來,現在你有了:
- 情緒:我覺得很累
- 行為/反應:眼睛乾到睜不開,打字一直打錯
- 背景/情境:早上灑咖啡、會議被點名、午餐沒吃
你可以把它組成一段自然的描述:
“我今天真的快撐不住了。早上咖啡灑在衣服上,還沒擦乾就進會議室,結果主管突然點我報告。我午餐根本沒時間吃,下午打字一直打錯,眼睛乾到睜不開。”
📝 那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在做的,正是一段「把抽象感受變成具象畫面」的過程
你可以這樣記:
具象化感受 ≠ 一句話
具象化感受 = 情緒 + 行為/反應 + 背景/情境 +(五感)+(微細節)
這不只是語言技巧,而是一種思維轉換。
小提醒:這個公式不一定每次都要五個元素,但每多一項,就多一分「真實感」。
四、不是要你話多,而是讓你說得更有畫面感
你不是不會說英文,你只是學的是「怎麼正確說」,而不是「怎麼讓人想聽」。
從今天開始,試著把一個情緒、一個反應、一個情境,把英文說得像在畫畫吧!
如果你想要更具體的練習素材,可以參考 Flowinglish365 的 YouTube 頻道,裡面有一系列 Youth Culture & Everyday English系列影片,提供你在特定情境中可能會用到的 25 句英文。
這些句子非常適合:
- 自言自語練習
- 聊天時補述當時的情境
- 加強「畫面感」的表達方式
🎁 Bonus for you! 彩蛋在這裡!!!!!!!!!!!!!
非常感謝你看到最後。
這裡,團長Lina 也為正在學習英文的大家製作了免費的線上影片、播客,歡迎去看看,並使用跟讀的方式練習英語:
👉 Flowinglish365的Youth Culture & Everyday English系列影片。
(十分鐘的影片,讓你練出英文耳,也輕鬆養成英語思維。)
👉 Flowinglish365的Dear My Ordinary Day系列播客。
(一到兩分鐘的短文,每天都讀一點點、聽一點點英文,培養正向思考能力。)
【Flowinglish365 英語流學團】
陪你每天一點點,
讓英語成為你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