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們自己內心的騷動、純然的不知足,以及對世界上所有既存事物的不滿,扼要地說,就是把盤據在他們頭腦裡那一堆混亂的東西,散播到整個社會。」《香水》作為氣味文學經典,打開讀者的另一層感官。此外,以啟蒙運動為背景,也讓讀者在字裡行間不經意之處感受到社會的階級、歷史的洪流。
背景介紹
故事內容
主角葛奴乙出生於巴黎魚市的市場旁,自身卻無味,卻對氣味有異常敏銳的感知能力,他低調地在香水產業運用天賦。

香水作為高級優雅的表徵,《香水》的故事主軸線卻是暴力與犯罪,葛奴乙為了製作一瓶極致香水,不惜殺害許多年輕女子,從她們身上萃取體香作為原料。
讀者透過氣味語言進入葛奴乙的內心,看見他不計後果地追求純粹的香氣,卻也反思作為一個人,慾望與追求、階級與權勢間的錯綜糾葛。
作者: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

- 德國作家,1985 年出版《香水》,獲得「書寫嗅覺第一人」封號。
- 關於徐四金的資訊不多,但我在《紐約時報》找到一篇文章「SUCCESS OF SMELL IS SWEET FOR NEW GERMAN NOVELIST」,裡面提到徐四金為了收集研究資料,在南法香水產區騎著機車尋覓味道,與葛奴乙四處收集少女的香味有幾分類似;他也是個極度重視隱私與譯文品質的人,甚至親臨改編電影拍攝的現場。
譯者:洪翠娥
-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攻讀博士期間曾赴德國曼茲大學進修兩年,目前任教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從事德文書籍翻譯已有十多年經歷,譯作豐富。
Reflection
「弗蘭吉帕尼透過把秀粉混溶在酒精中,把它的香氣轉化成具揮發性的液體,藉此把香氣從僵死的物質中釋放出來,讓它成為精神性的事物,讓它成為純粹的香氣,換句話說:他發明了香水!」

以前,我總納悶為何會有這麼多人喜歡香水?刺鼻又充滿化學香精的味道。直到我媽開始研究手工皂之後,家裡開始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精油,而我竟然不排斥,反而沈浸在不同精油的薰陶之中。和我媽提到這個狀況時,她笑著說因為她用的都是高單價的精油,再調侃我說這麼識貨,以後還得了。
開始工作之後,常常需要造訪許多複雜的場所,因為對於味道的敏感,常常聞到一丁點不舒服的味道就會開始乾嘔,所以我幾乎都戴著口罩。記得有次曾造訪「十味雜陳」的環境,連口罩都擋不了的異味瀰漫,離開後立即在馬路上對著排水孔乾嘔。
也因為敏銳的嗅覺,在喜歡的朋友生日時,以香水當作生日禮物,除了知名大牌,我更偏好到選品店探險,選些不那麼大眾的味道。某次,有個朋友在收到香水後,向我推薦《香水》,因此,這本書就這樣一直佇足在心中,直到最近終於翻閱了。
在描寫細膩的文字背後,藏著駭人聽聞的犯罪故事
「他吸著這香氣,深深地吸進他的費里,直到全身每一個最細微的毛孔都被這香氣徹底浸透為止,直到自己變成木頭,變成小木偶皮諾丘一樣,直到頹然倒在木頭堆上,好像死掉一樣。」
除了小說背後隱晦的意涵,徐四金筆觸下對於嗅覺的描繪,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閱讀筆記已經不再是短短的兩三個句子,反而是一兩頁的篇幅,每個氣味的刻畫都如此精準、如此細膩。

「幾千種氣味彷彿共同煮成一大鍋無形的粥,填滿了大街小巷的水溝,鮮少能從屋頂上蒸發出去,而在地面上積聚不散。」
「海的味道既單純又偉大,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葛奴乙對於要不要將它分解成魚的腥味、鹽的鹹味、水的濕味、海藻的味道、海風的清新氣息感到猶豫不決。他寧可讓這氣味保留它的完整,在記憶中儲存它的整體,絕不分割開來地享受它的整體氣味。」
「在四月天裡,他們萃取金雀花和橙花的香氣;在五月天,他們從一大片玫瑰花海裡提煉香氣,整座城市浸潤在一片甜如鮮奶油的香霧中。」
俗不可耐的臭味,富裕芬芳的香味,作者都描寫地淋漓盡致,對於讀者而言,儘管是以視覺在閱讀,腦中卻不自覺想像每一個氣味,以嗅覺凌駕所有的感官,讓我們與葛奴乙的世界互相連結。
「馬雷街那位少女身上具有關鍵性影響的香氣,在這神奇的香味中包含了一切能夠創造偉大香氣以及偉大香水的神奇配方:溫柔、力量、持久、豐富多變,以及驚人的、難以抗拒的美。他已經找到指引他未來生命方向的指南了。正如所有的天才惡棍般,透過一個外在的事件,為他的靈魂在一片混沌中開拓一條筆直的道路。」
在氣味繚繞的文字堆砌下,常常會讓我遺忘馬雷街那位少女的悲劇,而是不自覺隨著葛奴乙的步伐,尋找更多的目標,得到更多的味道。
葛奴乙是一面鏡子,映出身而為人的追求與困惑
「每到一個城市,他總是率先造訪它的鞣革區,對他來說,這就好像他正是從這個地區出來,以這裡作為出發點,再去探訪其他的地區,會讓他覺得自己不再是個異鄉人。」
出生於魚肆,以不被期待之姿來到這個世界,葛奴乙的一生自始便帶著悲劇色彩。綜觀其人生經歷,皮革工廠的蹂躪與苦難,香水店裡的學習與累積,山洞中的思索與沉澱,重新入世後的實踐與實現,窮極一生都在追求:追求美、追求價值,也追求存在。
然而,作為一個嗅覺天才、香氣大師,葛奴乙是否找到存在的價值?
作者以極為華麗、細緻的語言描繪氣味的千姿百態,卻刻意讓主角「無味」,這種安排彷彿昭示著:即便掌握了世間萬香,若本身無味,那麼一切是否終將虛無?

「就算他知道:一旦擁有這樣的香氣,最後終要付出非慘的代價,承受極高的損失,但是在他看來:擁有和失去,畢竟要比索性放棄更值得追求。因為他一生都在放棄,可是卻從未體驗過擁有和失去。」
製作香水的過程,需要全神貫注;為了調製一瓶極致的香水,更是需要漫步血路的代價,最後的最後,葛奴乙終於收集完香水版圖的最後一塊拼圖(儘管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在輝煌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殞落。
而我又不禁想問,真的是殞落嗎?又或者是說,對於葛奴乙而言,對於本身無味的葛奴乙,這是殞落嗎?
Recap
自從看完《香水》之後,在日常聞到新味道的時候,都會不自覺想著:若在徐四金的筆下,會怎麼描述呢?比起好香、好臭、令人作噁等粗淺的描述,又能如何找到其他的意象去具體化描繪呢?

「因為人類固然可以閉上眼睛,裝作看不見面前的偉大、威嚴和美;固然可以關注耳朵,假裝聽不到面前的旋律和迷人的話語,可是卻無法擺脫迎面而來的氣味,因為氣味和呼吸同在。氣味隨著呼吸進入人體,揮都揮不掉,趕也趕不走,想要活命就得呼吸,想要呼吸就無法抗拒與之同在的氣味。」
「氣味隨著呼吸進入人體,直達心臟,在那裡區分出仰慕與鄙視、憎與喜、愛與恨。誰要能控制氣味,誰就能控制人心。」
關於這本經典之作,大家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小說背後的意寓,從階級象徵、追求價值到存在主義,《香水》卻以嗅覺作為這些陳言老調的載體,讓人感受到文字的腎透力,在腦中開起思想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