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晨的會議室
晨光透過百葉窗斜灑進會議室,桌上的文件和筆記本被染上一層溫暖的橙色。Yuki 推開玻璃門時,手裡還拿著一杯剛買的美式咖啡,咖啡香混合著室內淡淡的木質清潔劑氣味。牆上的電子鐘顯示 7:45,距離會議還有十五分鐘。
她翻開筆記本,裡面密密麻麻地寫著客戶名單、跟進進度、預計成交額。這是她每天的儀式——在所有人進來前,先和自己對話,確認今天的目標與節奏。
「成功的業務,永遠不等事情發生,而是主動創造機會。」

二、從零開始的挑戰
Yuki 的第一份業務工作,並沒有華麗的起點。她從基層做起,手上只有一份簡單的產品介紹與一部手機。每天,她在陌生的辦公大樓間穿梭,按下電梯按鈕時,心裡總在思考下一個開場白該怎麼說,才能不讓對方馬上關上門。
那時,她的鞋底幾乎磨平,臉上的笑容卻不能少。很多時候,她推開會議室的門,迎接她的是冷淡的眼神,甚至連茶水都沒有。一場簡報可能只得到一句:「謝謝,我們會再考慮。」
她明白,這行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單子。唯一的路,就是累積—— 一次不成,就兩次;今天不行,就記下明天再試。
三、第一次的大客戶
有一次,她盯上了一家大型連鎖企業的合作機會。這個客戶的決策層謹慎到近乎苛刻,前前後後開了五次會議,每一次都像面試一樣。
第五次會議時,Yuki 帶著一份重新設計的提案,裡面不只是產品介紹,還有她花了一週時間分析出的市場趨勢、競爭優勢與財務模擬。當她一頁頁翻過簡報,會議室裡的氣氛逐漸從冷淡變成專注。最後,對方的總經理闔上簡報,淡淡地笑了笑:「我們合作吧。」
那天,她走出大樓時,陽光正好灑在臉上。她知道,這不只是簽下了一張單,更是為自己累積了一筆無形的信任資產。
「在業務的世界裡,信任才是最值錢的貨幣。」
四、累積不是堆疊,而是滾雪球
隨著成績逐漸攀升,Yuki 開始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何讓業績持續增長,而不是一時的高峰?她發現,很多業務把成交當作終點,但她認為,成交才是關係的起點。
於是,她建立了完整的售後跟進系統。每個月,她會主動聯繫舊客戶,詢問使用狀況、蒐集回饋,甚至提供市場新資訊。有時候,她寄去的並不是推銷信,而是一篇產業報告、一個小禮物、一封手寫卡片。
這些舉動,讓她在客戶心中不只是供應商,而是值得依賴的夥伴。當對方有新專案時,自然而然會第一個想到她。
五、外商的20億挑戰
進入外商公司後,Yuki 面臨的舞台完全不同。這裡的業績目標以「億」為單位計算,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是各自領域的菁英。
剛開始的幾個月,她感覺自己像剛進職場的新人一樣,必須重新適應這個節奏飛快的環境。每一次提案,都像在參加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競爭對手可能來自全球各地。
然而,她很快找到突破口——用過去累積的「信任經濟」思維,放大到國際市場。她不急著一次拿下所有訂單,而是先建立長期合作基礎,逐步拓展版圖。
三年後,她負責的業務線年營收突破 20 億。
「快,不一定能贏;但穩,才能走得更遠。」
六、從個人到團隊的複製術
成為高階主管後,Yuki 開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經驗轉化成可複製的模式,讓團隊成員也能持續成功。她制定了四步驟流程——精準鎖定目標、深度建立關係、價值型提案、持續跟進。
她在會議室裡,一遍遍帶著新人模擬情境,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試錯。她知道,業務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七、拒絕與減法的智慧
儘管她已經站在許多人嚮往的高度,Yuki 卻深知,並非所有機會都值得投入。她學會了拒絕——拒絕與價值觀不符的合作,拒絕無法長期累積的案子。
「時間和精力,應該花在能累積的地方。」她說。這種選擇性的減法,不但讓她保持專注,也讓她的團隊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八、結語:長跑者的節奏
傍晚,辦公室的落地窗外,天邊染上了橙紅色。Yuki 合上筆電,深吸一口氣。她知道,這條路沒有終點,就像她常對團隊說的那樣——這是一場長跑。
跑得快的人,或許能暫時領先;但懂得掌握節奏的人,才能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