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覺得累,好像工作永遠做不完?又或者,總是最後一個留下來收拾爛攤子?在這樣高壓的職場環境下還能撐著自己,真的很不容易。不過有時候,你明知道那些任務不該是你負責的,卻還是下意識地接了下來。也許在那些瞬間,你閃過了這些念頭:
- 如果我不幫忙,出事了還不是得我收尾
- 如果說不,我可能會丟掉工作,生活會撐不下去
- 如果說不,我會被其他人討厭
- 我在一個加班是常態的職場,真的不能不說不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些糾結,也許你正被模糊的「自我邊界」困住了。
什麼是自我邊界感?

心理學者 Ernest Hartmann 曾提出「邊界」這個概念,指的是劃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心理界線。在職場中,邊界可以涵蓋責任分工、時間安排、情緒承擔,甚至是隱私與個人空間。這篇文章會聚焦在兩個最常讓人感到壓力的面向:責任與時間分配。
談到邊界,我喜歡用一道「圍籬」來形容邊界 — — 它能幫助我們明確界定: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則不是。有些人築起高牆,拒絕一切;也有人像竹籬笆,任何人事物都能穿越。
那麼你的呢?在工作裡,你的邊界,又像是哪一種?
為什麼「明明知道」,卻還是「做不到」?
造成邊界模糊的原因可能很多:文化、原生家庭、時間管理等等。但有時,我們不是不知道該劃界,而是心中有太多拉扯,讓人難以行動。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從這兩個方向來觀察自己的情況:
- 這個壓力是來自內在,還是外在?
- 這個壓力影響的主要是自己,還是與他人的關係?
從這兩個切面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四種不同的「說不出口」情境。每一種都不簡單,而每一種也都值得被好好探索。
內在壓力 x 自我需求:我怕失控,所以提前扛下所有事

有時候你可能會想:「如果我現在不處理,最後還是會落到我頭上,那乾脆我就早點接手。」這樣的反射行為,背後可能常藏著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我不出手,事情就會失控。」長期以來,你也許已經很習慣當那個把混亂收拾好的人。你相信:唯有提前掌控,事情才不會變糟。擁有這樣出色的問題解決能力,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同時,也可能讓你很難放手、難以卸下責任。
如果你願意,不妨回想一件最近讓你「不出手會更糟」的情境,問問自己:
- 如果我真的不出手,最糟的結果是什麼?
- 這個結果會發生的機率高嗎?還是只是我預設的最壞情境?
- 就算真的失控了,那是無法收拾的嗎?
- 為什麼事情不能出差錯對你來說這麼重要?
失控也許不是災難,真正讓你焦慮的,也許是那個「不再能掌控一切的自己」。
內在壓力 x 自我需求:我不幫,是不是就不夠好了?

而也有時候,你可能會這樣想:「他們真的很需要幫忙,如果我現在不幫,是不是就太冷漠了?」這樣的聲音,背後可能連結著一個更深的信念:「一個夠好、夠體貼的人,應該不會袖手旁觀。」也許你長期以來都很習慣當那個「可以被依賴、願意付出」的人。久而久之,幫忙不再是一種選擇,而變成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責任。
劃界線這件事,對你來說從來都不輕鬆。如果這些話讓你有些感同身受,不妨回想最近一次你答應幫忙、但內心有些勉強的時刻,問問自己:
- 如果我當時拒絕了,我會怎麼看待自己?
- 每次幫忙之前,我有沒有停下來問自己:「我真的願意嗎?」
- 我是不是常常用「應該」來對自己說話?例如「我不能讓人失望」?
- 我的價值,是不是總是建立在「對別人有用」這件事上?
你不需要立刻改變什麼,只是練習認出這樣的慣性,也是一種重要的開始。
外在壓力 x 自我需求:我怕失去生存所需?

「如果我說不,會不會丟了工作?」或許你也曾經這樣想過。這類擔憂來自現實的壓力,的確值得被正視。但很多時候,我們焦慮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早已上演過無數次的「最壞劇本」。這樣的焦慮,往往會讓我們無法劃出明確的邊界,因為當不安升起時,說「不」就像是在冒一種無法承擔的風險。
但如果你願意,也可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慢慢去看看自己其實擁有什麼樣的資源和選擇:
- 最糟的情況真的會發生嗎?還是我習慣往最壞的方向想?
- 如果我失去工作,有多少緩衝空間?
- 我是否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求助?
- 如果這份工作真的撐不下去了,我還有什麼退路?我願意怎麼開始準備?
你不需要立刻得到答案。但當你開始把模糊的焦慮拆解清楚,就已經在重新掌握自己的力量。
外在壓力 x 人際關係:我怕被討厭、不合群?

有時,我們不敢說不,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怕關係出現裂痕。你可能心裡想過:「如果我拒絕,大家會不會覺得我不好相處?」、「留下來一下比較保險,不想顯得太特殊。」這樣的顧慮非常真實。人是群體動物,想被接納是本能。但如果我們總是迎合他人,便很難照顧自己。
邀請你這樣想想:
- 我擔心的,是事情沒做好,還是別人會怎麼看我?
- 當我付出很多時,我期望的是什麼?是被感謝、被肯定還是維持關係不變?
- 為了維持這段關係,我需要付出什麼?這是我想要的嗎?
- 如果一段關係無法容許我偶爾說「不」,那它是健康的嗎?什麼是理想的關係?
當你開始練習用自己的標準來定義價值,而非他人的看法,你會慢慢長出更穩固的自我。
外在壓力 x 人際關係:我怕成為強出頭的那一個

有時候,壓力不是來自某個人,而是整個職場的氣氛。「我們部門從來沒有人準時下班。」「公司就默認週末要隨時在線。」這種文化壓力特別難抗拒,因為你面對的不是個人,而是一種集體的期待,這也的確很容易讓人感到無力。
如果你正卡在這樣的矛盾裡,也許不需要急著做改變,而是靜下來想想:
- 我什麼時候開始覺得「這樣的生活撐不下去了」?這種感覺出現過幾次?
- 我還願意為了這樣的文化,付出多久?什麼是我不想再妥協的底線?
- 如果我不想馬上離開,有沒有可能先幫自己劃出一些「暫時的停損線」?
- 若真的有一天要離開,我會需要什麼條件? — 更多存款?更多選項?還是某個關鍵人的支持?
你不需要馬上「做對決定」,但你值得在混亂中先安頓自己。能夠意識到「這樣不對」,已經是你很珍貴的力量。
從一句話開始練習,慢慢建立邊界感
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沒關係。要辨認自己的困境,本來就不容易,尤其當情緒與責任交纏時。
但如果你經常覺得「拒絕別人很困難」,也許可以先從壓力較小的情境開始,練習以下這些說法:
- 「我可以幫你,不過可能沒辦法這麼快完成…」→ 先表達意願,再設定時程上的界線
- 「我會看看自己的狀態,再回覆你好嗎?」→ 給自己思考空間,也讓對方感到被尊重
- 「目前工作量較滿,我希望先專注眼下任務。」→ 誠實陳述,避免情緒反應
如果你面對的是主管或權力位置較高的人,也可以試著這樣溝通:
- 「我很願意協助,但目前手上的進度已滿,能否一起檢視優先順序?」→ 傳達重視,也給對方選擇權
- 「我現在無法全力投入,但可以協助 X,或請 Y 分擔部分內容。」→ 表達合作意願,也守住能量邊界
透過這樣的練習,你不是在推開責任,而是在練習照顧自己的界線,也尊重別人的期待。說出口的每一句話,都是與自己靠近一點的嘗試。
一起聊聊:你最常無法 Say No 的情況是什麼?
建立穩固的邊界感不容易。這不只是一個決定,更是一段持續覺察、嘗試與調整的歷程。有時會失敗、有時會懷疑,但那都沒關係 — — 你正在學會對自己誠實,並溫柔以待。
歡迎在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練習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邊界感,在每一次猶豫與反思之中,一步步成為那個願意善待自己的人。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個愛心,也歡迎追蹤我【焦慮星人的職場求生指南】,或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也正在練習建立邊界的朋友,讓我們一起走向更自在的職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