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 主編:梁啟智、吳介民 作者:孔誥烽、吳介民、陳健民、陳玉潔、李立峯、梁啟智、鄭祖邦、鄭樂恒、周竪峰、馬嶽 (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5/07/02出版) 本是是一本論文集,由一群對香港社會深懷情感且心懷警醒的學者撰寫。它不是簡單的政治評論,而是一部思想與情感並重的紀錄,問的是極沉重的問題,也探出微小卻真實的光芒。 為什麼這本書值得讀? 對台灣人來說,香港近十年的劇變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警鐘。《巨浪後》記錄的,不只是香港從言論自由到高壓治理的轉變,更是一個社會在急速收縮的政治空間中,如何尋找生存與抵抗的縫隙。 吳介民在序論〈巨浪、餘生、火種〉中,把當下的香港比作黑暗海上的孤島群,偶爾才有船隻經過,送來光亮。這既是香港現況的寫照,也隱含著對彼此支援的呼喚。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這種孤立與尋找連結的處境並不陌生。 本書的架構與主要內容 全書由三大部分構成,從宏觀的國際與經濟視野,到公民社會的收縮與轉型,再到文化與離散社群的細節觀察。 第一部:地緣政治與經濟視野
1. 孔誥烽指出,香港依然是中國重要的金融與政策節點,並非外界想像的「功能全失」。 2. 吳介民則提醒,北京願意為了政治安全犧牲這些經濟功能,顯示制度選擇的優先順序。
第二部:政治社會與公民社會3. 陳健民描繪公民社會的瓦解與收縮。 4. 陳玉潔剖析《國安法》與《國安條例》形成的雙重威嚇。 5. 李立峯強調韌性依舊存在,行動轉入日常與非組織化。
第三部:專題分析
6. 梁啟智談社區報如何承載地方動員與認同。 7. 鄭祖邦描寫獨立書店作為思想與文化的避風港。 8. 鄭樂恒分析海外港人媒體在新聞與政治倡議間的兩難。 9. 周竪峰以溫哥華的六四紀念活動探討離散社群的記憶與身份延續。 10. 馬嶽反思香港研究在新政治環境下的限制與可能突破。 作者之間的對話與差異 這本書不是單一觀點的堆砌,而是一場多聲部的對話,有互補,也有分歧。 經濟角色 vs. 政治壓制:孔誥烽看到香港經濟功能的韌性,吳介民則強調政治意志的毀滅性優先。 韌性論 vs. 收縮論:李立峯看見暗中延續的抗爭,陳健民則直面組織瓦解的現實。 離散角色的不同詮釋:鄭樂恒聚焦媒體的策略掙扎,周竪峰則強調離散政治的重要性。 文化空間的雙重意義:梁啟智的社區報與鄭祖邦的獨立書店,分別是動態的社群網絡與靜態的思想燈塔。 對香港與台灣讀者的意義
對於香港讀者而言,《巨浪後》是一份冷靜而真切的紀錄,提醒人們,即便身處高壓統治之下,仍存在微弱但真實的連結與抵抗力量。這些記錄保存了尚未被完全抹除的公共記憶,也見證了在極權陰影下維繫社群的艱難與韌性。
對於台灣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洞察威權回潮的視角——當政權面對潛在挑戰時,可能寧可犧牲經濟利益以換取政治控制。公民社會的瓦解,往往不是在「全然無空間」的一刻才發生,而是透過日復一日的細微侵蝕完成。文化與社群空間,即使被壓縮,仍然能承載抵抗與記憶。這些觀察,對任何重視自由與民主的人而言,都是現實而迫切的警訊。
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中,值得警覺的是,於大規模罷免事件之後,仍有相當比例的民眾對中共的威脅本質抱持無動於衷的態度。在中共代理人與部分自媒體的引導下,甚至不少人將中共未來可能發動的武力侵略,歸咎於現任政府的「挑釁」。這種論述不僅是對事實的扭曲,更是刻意轉移威脅根源的危險話術。
本書整體評價
《巨浪後》的最大價值,在於它同時呈現了多重面向的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的香港;作為高壓統治下的香港;作為公民力量仍在頑強存續的香港;以及作為離散群體與跨國連結交織的香港。
它既不強行營造希望,也不陷入絕望,而是保留了現實的多樣性與矛盾感。這種書寫方式,讓讀者能以更立體的視角理解香港的處境,也更能意識到民主社會的脆弱與其必須被守護的理由。
結語:命運的交織
今日的香港,或許是明日的台灣;而今日的台灣,亦是香港曾經錯過的機會。兩地的命運,早已被地緣政治與價值抉擇緊密連結。自由不會自動延續,民主也不會憑空長存,它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承擔與行動。無論身在何處,唯有看清威脅的真貌,拒絕被虛假敘事所蒙蔽,才能在巨浪之後,仍站立於堅實的立場上。
■相關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