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從現代人的角度而言,把這三個字並列在一起,很難看出其中的共通點。它們在古文字裡都與禾稻、麥穗有關。
「來」字絕對是現代漢語裡的常用字,意思多數指「走近」或「接近」。原來「禾」字和「來」字的甲骨文有點相似,都是畫出禾稻的模樣,只是「來」字是更為成熟和茂盛的禾稻,因此是象形字。「麥」字的甲骨文在上半部份與「來」字完全相同,只是下半部份多了「夊」形。「麥」字以「來」為聲符,「夊」為形符象徵足部和足部的動作,故此「麥」是形聲字。


「齊」字也與麥穗有關,甲、金文當中「齊」字畫出稻穗長得很整齊的模樣,下半部份的兩條橫線象徵地面,上半部份則是象徵稻穗一起長成的樣子。因此,「齊」字是象形字,由「稻穗長得整齊」的概念,廣泛引申至表示各種「整齊」、「劃一」、「一起」的意思。另外,在先秦古籍中,「齊」字也代表「齋」和「劑」的意思。一般而言,這種現象稱為「通假」,實際上是當時所用的字會代表着許多意思,後來才造出不同的字分擔不同字義。

「齊」字很少用在與麥穗相關的意思,以「齊」字作為部件的形聲字,也僅借其讀音。例如「齋」字一個以「齊」為聲符、加上「示」作為形符的形聲字,表示與宗教有關,因此「齋」字本身即指宗教上的齋戒儀式;「劑」字本身是「以刀剪齊」的意思,將超過長度的部份裁去,所以是由「刀」作為形符,「齊」既是聲符,又表示字義,因此「劑」是亦聲字。「劑」字引申為「調和」的意思,早期指稱調味方面調出合宜的味道,各種味道相約,沒有任何一種味道過度突出,也是一種「齊」的概念。後來又引申至描述各種藥物和化學物的調和,「調劑」是一種「調和至合宜份量」的動作,亦從「齊」的意思引申而來。
這一輯以植物相關部首為主題的「談文字」系列,至此暫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