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解說了「木」字,在「木」之上加一撇就成了「禾」字,它也是典型的象形字。在古文字當中,「禾」字不過比「木」字多了歪歪的一筆,是畫出稻苗下垂的外貌。「禾」字也是常見的部首,「禾」部字多數與農業、耕作有關,這次來說說「禾」部的幾個字。

「私」字在金文裡已經是由「禾」與「厶」組合而成的形聲字,「厶」是聲符代表讀音,「禾」是形符,代表農田及農作物。「私」字本指私田,與公田相對,私田就是自己的農田,所出產的農作物也歸農民所有。因此「私」字後來廣泛應用在各種「自己」、「專用」、「專有」的意義上。


植物能開花結果,就必定已經生長好一段時間了,若是剛剛成長的幼苗,就稱為「稚」或「季」。「稚」在小篆裡寫成「稺」,是以「屖」為聲符、「禾」為形符的形聲字。「子」在古文字中常表示幼童,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季」字本來由「稚」和「子」組成,「稚」字同時擔任聲符與形符的角色,又省略去右半邊,配合形符「子」字,最後成為「季」字。不過從更早的文字資料看來,「季」字可能只是「禾」與「子」組成的會意字,它常用於古代中國人名,用來表示年紀最小的兒女。先秦時期人們把「四季」稱為「四時」,而每季的最後一個月稱為「季月」,用的仍是「最小」、「最後」的意思。一年有四個季月,後來「四季」才慢慢取代「四時」的說法。

最後說一說「科」字,「斗」是盛載稻穗的量度器皿,「禾」象徵與農作物有關。「科」是一個會意字,本指農作物按收成的優劣作等級分類。現在使用的「科目」就把知識按照不同範疇來分類。既然能夠分類,也就有分類的標準和定規,「金科玉律」的「科」就是規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