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
一、AI對外語科系的衝擊與挑戰
- 語言工具價值的弱化
- AI翻譯(如ChatGPT)已能處理基礎文書、日常對話,降低純粹「語言轉譯」的職場需求138。
- 雙語教育普及化,使「僅懂英語」不再具獨特優勢,需搭配其他專業才能突顯價值。
- 招生與就業的雙重壓力
- 招生困境:2022年外語學群缺額率曾達62.47%,部分私校整併歐語系(如淡江、
文化大學),或停招小語種專業( 德、韓語 )。 - 就業疑慮:人力銀行調查指出,若缺乏跨領域技能,外語系畢業生易被AI取代。
- 招生困境:2022年外語學群缺額率曾達62.47%,部分私校整併歐語系(如淡江、
- 社會「外語無用論」的偏見
- 誤解外文系「僅學語言」,忽略其文化分析、批判思維等核心訓練。
- 功利導向的高等教育觀,輕視人文學科對思辨能力的長期培養。
二、外語科系的轉型與因應之道
面對衝擊,頂尖大學已推動以下改革,強化外語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1. 課程革新:跨領域與科技整合
- 增設AI應用學程:
- 陽明交大外文系拆分「語言科學組」,必修計算機概論、語言學,銜接AI語言模型開發 或 語言治療領域。
- 輔大外語學院開設「圖數據分析」「生成式AI商務應用」課程,培養數據驅動的決策能力。
- 文化深度結合實務:
- 臺大外文系新增「數位敘事」「內容產製與行銷」課程,強化創意內容產出。
- 文藻外大將「影視字幕翻譯」「機器翻譯後編輯」納入翻譯系,提升AI協作效率。
2. 發展「外語+專業」的複合能力
- 跨域學程制度化:

- 雙主修/輔系彈性化:輔大外語學院逾50%學生修讀第二專長,以商管、傳播、數據分
析為主。
3. 強化AI無法取代的「人文核心能力」
- 文化詮釋與批判思維:AI可分析詞頻,但無法提出原創文本觀點(如臺大外文系強調
的文學批判訓練)。 - 跨文化溝通實戰:如日本敬語、德國禁忌等文化脈絡,需人類理解方能避免誤解。
- 情感與創意表達:國際協作、品牌故事、在地文化轉譯,需人文溫度的介入。
三、給高三學生的實用建議:如何選擇與準備
若決心投入外文系,需採取「主動規劃策略」以提升競爭力:
1. 選擇轉型積極的學校與學程
- 優先考量課程改革明確的校系:
- 陽明交大「語言科學組」、輔大「國際溝通與科技創新學程」、臺大文化研究與數位敘事課程。
- 查詢各校是否提供「語言學+AI」「商務+外語」等跨域模組。
- 檢視產學合作資源:如輔大與精誠資訊(圖數據)、SAP(企業語言戰略)的合作,文
藻與科技業的實習計畫。
2. 入學前培養「外語+α」能力
- 語言基礎:至少雙外語(如英文+日/西/德語),並取得B2以上檢定(如TOEFL 90+
、日檢N2)。 - 科技素養:
- 自學Python基礎、語料庫工具(如AntConc),或選修線上課程(如Coursera的NLP入門)。
- 熟悉AI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提升與工具的協作效率。
- 實務經驗:
- 參與跨文化活動(模擬聯合國、國際志工)。
- 經營多語社群內容(影評、旅遊部落格),累積作品集。
3. 大學期間的關鍵行動
- 雙主修/學程優先於輔系:鎖定「可認證」的第二專長(如數據分析、國際商務)。
- 爭取產業實習:瞄準科技業海外部門(如台積電德國廠)、跨國電商(Amazon)、本地
化公司(Lionbridge)。 - 參與AI相關競賽:如輔大「圖數據創意競賽」,累積解決方案經驗
四、未來外語人才的出路與機會
外語系的價值已從「語言轉譯」轉向「文化賦能」,以下領域需求正成長:
- 科技業:LLM(大型語言模型)開發的語言訓練師、跨國團隊協調員。
- 文化內容產業:影視本地化、遊戲敘事設計、短影音跨境行銷(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地理標誌傳播案例)。 - 高階服務業:國際醫療協調、外交事務、奢侈品跨境管理。
💡 核心結論:AI淘汰的是「僅會語言」的
人,而非「以語言為槓桿」
的整合者。
選擇外文系需主動擁抱變革:
- 課程面:優先選修AI應用、數據分析課程;
- 能力面:深耕文化解讀力 + 一項專業領域;
- 職涯面:鎖定「跨文化溝通」剛需產業(如科技出海、內容全球化)。
若能在大學四年打造「外語 × 科技 × 產業」的三角能力,將在AI時代更具不可替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