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踏職場前,分別前往兩個貧窮落後的地方短宣,一次是到大洋洲的島國斐濟,另一次是前往東非的肯亞,第一次逗留的時間長達七個半月,第二次約莫個半月,說長不長,但也不算短,或者因著這樣特別的人生履歷,當返回香港嘗試找一份合適的工作時,也試試向那些慈惠組織招手,看看有沒有機會。
想不到在寄出第一批求職信的第一個星期,便收到一個專門在貧窮落後國家提供援助的慈惠機構的面試邀請,然後再過多兩個月,又收到另一個性質相近的慈善機構的邀請,而第二個機構的名字更加響亮。
一如前往其他機構或學院參加面試一樣,早兩、三日前已開始到其網站了解機構的背景、服務對象和現有提供的計劃等,以求面試時有資料作答,只是沒料到兩個機構所提供的筆試才是最大的考驗。無論是第一次短宣回港,或第二次短宣回來之後尋找工作,我發覺無論在一般非牟利機構或學院給我的筆試,也不會令我感覺是太大的挑戰,就算需要在短時間內回答三條長題目,我也總能夠有辦法在限時內交出見得人的答案。只是我得承認在這兩個專門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支援的慈惠機構的筆試中,他們要我作答的題目卻是我歷來遇到數一數二難度最高的問題,當中既有屬於該範疇的專用字眼,又不約而同要我在一堆複雜的資料和文字中尋找線索,在開始作答時的頭二十分鐘我都要思考一下究竟這一大堆文字有什麼用途,他們又想我怎樣,到我開始有點頭緒明白重點所在,時間已經所餘無幾,雖然在兩次的筆試中我都沒有交白卷,但究竟我能否答到他們想要的答案,我實在沒有把握。而有趣的是在我完成筆試之後,跟我面試的職員也都問我對這個筆試是感覺容易還是難以應付,我只能夠說「還可以」。事實上,從我過往的履歷中,我是沒有從事過這樣的慈惠工作,他們在給我作出面試邀請前其實應該心知肚明,所以我肯定他們不會期望我能夠在他們的筆試中有相當突出的表現,也許他們需要我有的就是基本的英文閱讀及書寫技巧,並且能夠在限時內把複雜的任務完成。筆試過後就是面試傾談的階段,我尤記得第一次去到那慈惠機構面試的表現是相當不濟,那除了是我在第二次短宣之後的第一個面試,也是我首次到那樣的慈惠機構參加面試,也許當時還未有足夠的預備和心理準備,而且沒正式擁有在那類慈惠機構的服務經驗,甚至我未能清楚說出他們現有的服務,亦未能夠回答我能夠在那些計劃作出怎樣的貢獻,那次面試我給予自己六十分,應該是我在這階段中表現最差的一次。儘管如此,這次卻讓我累積了經驗,並知道自己在面試中欠缺了什麼。
兩次前往為貧窮落後地區提供服務的慈惠機構的面試雖然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我都深刻他們與別不同的筆試形式,讓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這些機構的同工怎樣去甄選合適的服務計劃及為不同計劃作評估,此外無論我在筆試的表現是好還是不好,但之給我面試的負責人,甚至其中一位應該是香港分部的最高決策人,也耐心的給我講解他們的服務和工作,也不吝嗇給我分享在一些資助計劃中未能達到目標或是令情況改善時的心情,這少少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也擴闊了我的視野和眼界。我完全沒有怨恨他們邀請我面試卻又不給我機會,也許在經過筆試和面試之後,他們發現我暫時未能勝任工作,而我就算一廂情願想嘗試延續我為貧窮落後地區作出貢獻的希望,但也要有自知之明,就算對方給我工作,可能也會令我相當吃力,而今次能夠去到這階段,我已經是收穫了,最少我知道這些慈惠機構的部分運作方式。誰知道這樣的見識會不會為我往後的短宣或其他慈惠工作帶來延續呢?
(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