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才剛看完梅根的〈為什麼你的團隊總是「能者累死,庸者閒死」?〉,當天幾乎同樣的場景就在辦公室上演。
上午,同事們因為「這份工作到底該由誰負責」而爆發小爭執。坐在一旁的我,看著主管出國前留給我的訊息,心裡已經有底,卻決定不插手。
負責的「圓」一向對那位有點「皮」的助束手無策,只好遠端請示在對岸的主管。沒想到,這一問直接點燃了他的情緒——圓重重把幾份厚厚的文件拍在桌上,發出重擊的響聲。認識他這麼多年,這還是第一次見他在辦公室裡失控。平時,他雖然會抱怨助偷懶、推事,但都是私下說說,從不在眾人面前發火。我知道他此刻的憤怒,不過是因為——又一份額外的工作落在他頭上。
主管在分工上確實偏頗。圓做事細心又負責,所以每當有繁瑣難處理的任務,主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省心又放心。把事交給適合的人固然合理,但問題出在主管的態度。
助的細心程度其實不遜於圓,但核查工作需要高度專注,既費神又耗力。秉持著「多做多錯」的信條,他總能巧妙避開臨時任務,而主管似乎也心照不宣,乾脆直接跳過他。至於單位裡其他人,更不在主管的分配名單上。
結果,圓除了要完成自己原本的工作進度,還得抽出時間處理額外事務,再加上主管的緊迫催促,「多做」往往真的變成「多錯」。檢討會上,他常被點名為「錯誤範例」,名義上是提醒大家別犯相同錯誤,但對資深又認真的他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次打擊自尊。
圓曾試著爭取平均分工,不是被主管冷處理,就是雖然分配給別人,卻換來主管的暗中諷刺。久而久之,他的沉默越來越多。
我忽然想起幾位已經離職的同事——他們在離開前,也是這個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