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亂墜的保健食品
每天打開電視或滑手機,總會被保健食品廣告狂轟濫炸!從薑黃到魚油、益生菌,到「重啟荷爾蒙」的魔法配方,能夠「甩掉三高」、「鞏固記憶力」,或是「讓你活力年輕二十歲」,聽起來簡直是人生外掛!這些廣告用完美笑容勾引你的荷包,但說真的,這些宣稱有幾分真?2022年《AMA Journal of Ethics》估計補充劑市場的產品數量從1994年的約4,000種增長到2017年的約90,000種,保健食品市場像宇宙大爆炸,從1994年的4,000種暴增到2017年的90,000種,哈佛醫學院Pieter Cohen 博士在他的podcast提醒我們,均衡飲食通常就夠,除非有特殊需求,別被花俏廣告牽著走!
保健食品監管很隨性
以為保健食品跟藥一樣有嚴格把關?NO!美國的《膳食補充劑健康與教育法》(DSHEA)把所謂的補充劑(supplements)當成食品看待,FDA只能在產品上市後才來查問題,像是摻假或標籤亂寫。Pieter Cohen 博士說,這套系統讓製造商想賣啥就賣啥。台灣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根據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的規定,保健食品需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進口個人使用的膠囊或錠劑每次限12瓶、總量不超過36瓶,免檢驗但不得販售。2023年,TFDA修訂了《「包裝維生素礦物質類之錠狀膠囊狀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要求清楚標示每日參考值百分比,但對功效聲稱的審查仍稱不夠嚴格。換句話說,台灣跟美國一樣,監管有點「佛系」,消費者得自己擦亮眼。
五個專業建議,幫助大家少踩雷
- 找認證標章:國際選有 NSF 或 USP 認證的產品,確保瓶子裡的東西跟標籤一樣。台灣則可「SNQ 國家品質標章」或「健康食品認證標誌」(小綠人),這些由 TFDA 或具公信力的法人認證,至少安全與品質有保障。
- 單一成分最安全:挑單一成分補充劑,避開混雜多種配方的產品,清楚知道吃的是什麼。
- 別信花俏廣告:對「增強免疫」或「提升腦力」等模糊話術保持懷疑,查查實證資料的研究才靠譜。
- 過期就丟:過期補充劑可能沒效,魚油還可能變質,檢查日期,過期直接扔。
- 聽醫生建議:醫生說缺維生素 B12 或 D 就認真吃、照醫囑吃,別自己大主大意少吃或多吃。
你真的需要補充品嗎?
Cohen 博士說其實大多數健康的人根本不需要額外吃補充劑!因為現代食品系統的營養強化讓維生素缺乏症變得很罕見。除非你正在進行超嚴格的飲控,不然均衡飲食通常就夠了。當然,覺得有需要時,還是跟醫生聊聊,尤其是如果你有在吃藥或有特殊健康狀況,一定要聽取專業的意見。
別全盤否定,以實證為主
Pieter Cohen 博士的podcast說補充劑的功效研究不足、監管鬆散,這些都沒錯,但也不用急著把所有保健食品一棒子打死。Cohen博士也提到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特定狀況有幫助,但語氣偏向保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些全沒用。事實上,有些補充劑在特定情境下是真有料的!像 omega-3 脂肪酸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或者葉酸幫孕婦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或維生素 D 對骨骼健康、鐵劑對貧血,,這些都有扎實的臨床證據。關鍵是要分清楚:哪些補充劑有強證據,哪些只是廣告吹噓的灰色地帶。別一股腦兒全信或全丟,查查權威資料、問問醫生,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還是有許多值得一試的保健食品
許多補充食品在實驗室已被證明大有潛力,作為"食品"的用途、劑量安全性也高,像薑黃素(curcumin),研究顯示它有抗發炎效果,可能幫緩解關節不適。還有輔酶 Q10,初步研究發現它對心臟功能有支持作用,特別對某些心血管患者。綠茶萃取物(EGCG)也很有看頭,抗氧化效果在動物實驗中亮眼,可能對代謝健康有幫助。這些補充劑在食品領域安全性高,副作用風險低,對積極想嘗試新方法的人來說,也許可說值得一試!不過,查查權威資料,或問問醫生,找信賴的產傷,確保「真材實料」,而不僅是廣告的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