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保還是助人
padlet自學很好用
三堂課走完
明白了自己也思辨了文本
善用對比手法來突顯出人物性格的世說新語,在華歆和王朗的故事篇裡,從兩位的應對姿態,以及最後的結果論,世人認為華歆優於王朗,於是故事說完了,如果沒多問些什麼,那麼這應該就是學習的標準答案了吧!但…就是這個但…這種助人或自保的情境,可說是兩難,於是故事說完了,回到讀者的生活情境裡,讀者本身就是怎麼想的呢?

★Part1
這回,我選擇把生活情境題直接放在課前,設定一個兩難的生活情境,讓孩子們寫下他的選擇,並說明他的理由。
在pallet的沙盤裡,直接就可以看到華歆和王朗的身影了😉
各自文字表述之後,選擇A同學進行口說表述,再邀請他找出跟他同立場的B同學,說明B同學在理由上跟他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再請B同學找出跟他不同立場的C同學,請C同學口說選擇原因,再請C同學找出跟他同立場的D同學,說明D同學在理由上跟他的共同性和差異性。
▂▂▂▂▂ 自知 ▂▂▂▂▂▂▂▂▂▂ 自知 ▂▂▂▂▂
反覆幾次邀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管是助人或是自保,其實內心裡都有著助人的因子,差別在「自知」!選擇助人者,以道德自知為優先;選擇自保者,以能力自知為優先。

★Part2
緊接著,帶著自己對生活情境的意識點,中間穿插著個人的語譯練習以及分組的事件脈絡梳理,最後進行一個針對「華優王劣」的評論進行「四角思辨」,在每個孩子的各自表述裡,不僅看到了孩子們對優劣的評判標準,也看到了不同孩子的思維理路。


▂▂▂▂▂ 四角▂▂▂▂▂▂▂▂▂▂ 辯論 ▂▂▂▂▂
其中有兩個孩子說明的挺精準~同意「華優王劣」的一方,指出華歆的事前考慮和事後承擔,是自知的最佳代表。不同意「華優王劣」的一方,指出王朗有積極助人的熱心,華歆有三思而後行,所以兩人各有優劣。
其中有趣的是,這位同意的孩子,在生活情境的選擇中,選擇「自保」,理由:我自己跑得很慢,幫助別人有很大的機會會一起死掉。(自知?🤣)
而這位不同意的孩子,選擇助人,理由是:每個人都有被幫助的機會,就算是我討厭的人,我一樣會選擇幫助。(良知?🤔)
★小結:
整個課程下來,不同意者,在一開始的生活情境選擇,多數是助人的。同意者,在一開始選擇自保的,只有三個。
換言之,這群孩子,會理性評估自己能力,並且做到事前考慮的人其實不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論講多少的道理,即便他們都懂,但情感到位了,理智就是擺旁邊。
對他們來說,沒有對錯,只有當下的選擇,而我想的是,透過這篇文章的閱讀梳理以及自我的思辨,誠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們不是選擇正確的,而是把我們的選擇變成正確的。」「選擇無所謂對錯,若有全力以赴,願意承擔當責,就無需後悔。」而這正是我們讀這篇故事之後,真正可以更深層思考並學習的。

★後記:
~誰優誰劣各有優劣~
是人都會有思考的盲點,朋友間就是一種互補的概念,有王朗先救再說的積極助人,逃難過程中,有了想放棄他人的想法時,此刻身為朋友的華歆,趕忙出來提點了思考的盲點,提出了救人要救到底的堅持,整個逃難的歷程,助人也做到了,自保也能一起想方設法,這樣的雙擇,無論輸贏,重要的是共同扶持走過了這個歷程。
😭拉回現實來說,班上的「王朗」偏多,「華歆」沒幾個,面對這樣一群的「善良人士」,只要有幾個過度情衝、腦盲又不願意擔責的,那麼就有處理不完的「鳥事」了!嗚嗚嗚~我該如何讓「王朗」們都能習得事後擔責的自知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