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系統忽略設計,我們學會了壓抑,而不是成長
有些制度教人服從,有些制度教人失語。
設計靜靜發揮的地方,不是教室,而是每個被允許呼吸的瞬間。在制度與自我之間,有一種設計靜靜發揮——不爭奪,不解釋,只是默默存在。
但當社會的學習系統不聆聽設計,我們學到的,不是認識自己,而是如何壓抑自己。
---------------------------------------
設計靜靜發揮 #4
如果人一開始就有設計,那為什麼社會的學習反而讓人迷失?
教育系統、家庭規範、職場文化, 總是要求我們:
- 壓抑情緒、快速回應
- 模仿標準語言、忽略語氣差異
- 遵守效率節奏、忽略內在節奏
- 用同一種方式學習、忽略個體差異
這些要求,聽起來像是在培養能力,但其實更像是一種另類的SOP—一種把人變成可管理單位的流程設計。
如果這套系統真的有效,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問題學生」?
那些走偏的孩子,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沒有人傾聽他們的語感,沒有人看見他們的設計。
Z世代開始意識到自我,不再對老師、對老闆言聽計從。 但即使是年輕一輩的教育者,仍然習慣用「好管理」的方式教學。 因材施教,變成了口號。
如果真的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應該能認識自己的設計,理解自己的頻率、節奏、語感。
但現實是:學校裡仍然有霸凌、性侵、自殺、心理失衡。
這些學生會長大,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當設計長期被壓抑,社會怎麼可能安穩?
細想我的學生時代,讀書永遠是首要目標,沒有人教我傾聽自己,找到自己。
現在的國中生看似輕鬆,但課業壓力卻沒有減少。 我不相信在這樣的壓力下,會有時間尋找自己。
教育看似不再只看重成績,但升學時,第一個挑選條件仍是成績—這是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卻也是最粗糙的。
真的是適合所有人嗎? 這不是另類的分類嗎?
我們不是在學習如何成為自己,而是在學習如何被管理。
不是在學習如何表達,而是在學習如何壓抑。
這不是教育的錯,而是教育忘了設計的存在。
教育若不聆聽設計,就只是另一種格式化。
而我,不想再被教成誰,只想被允許靜靜發揮
----------------------------------
我開始懂得:
真正的學習,不是填滿知識,而是讓設計有空間呼吸。
讓每個人都能靜靜發揮—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