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不見下一階段,卻又無比清楚地持續向前。
前同事突然傳訊息給我,邀請我參加聚會。
在求職階段去認識業界的人,也不枉是為潛在機會敞開通路,然而內在一股強大的排斥感明確說著拒絕出席的意願。
聚會帶來的潛在效益無從確認,猶豫之間,唯一明確的聲音:
『過去的人事物就留在過去吧。』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成為我新的原則。
然而,卻也突然開始感到迷惘:
『過往的方式都不再適用,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走?』這使我害怕閒下來,不自覺瞎忙了一番。
人際與生活中的很多原則是從對自己誠實推展,但如果現階段的我們對『自己』還是感到陌生,又要如何誠實呢?
或許我並非是自己以為的那種人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自己可以成為英雄,以拯救者的視角在生命中自視甚高卻過得載浮載沉,直到求職階段,我的過往通過履歷告訴了我可能的模樣,同時,現實的情況毫不留情地將原本的包裝擊碎。
乖乖女在我們家族中的定義,除了長幼尊卑與謙和有禮外,照顧長輩感受是責任。多年之後,老人走了,留下那些自我價值空洞的晚輩。乖乖女背負的期待,也為自己的人生使命標了註記:停止世代間的循環。
然而,無論在建立新的自我概念,還是在放下過往的習慣,都需要時間。
撕下乖巧熱情,我在他人眼中看見散發寒光的自己,進而為自己貼上另一個極端的標籤:決絕冷漠。起初我極度排斥,因為這會讓我失去至親之人,然而,當自己發覺,這很有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時,事情出現了轉變:
淡漠、專注於自我的狀態令我們感到充實與舒適。
我突然看見『想成為誰』與『自己很可能是誰』,是兩種不同的底層邏輯,這將決定自己過著怎麼樣的人生。
自我貶低從何而來
過往我們總以為一定要透過交換些什麼才能達成目標,也總在重複過度用力以達到標準的行為,對於一個擁有無為臣服的生命態度且相信能量場的人來說,這是種自我貶低。
根源來自我從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中學會自我否定——他們的不相信成為我的相信:
「你相信的東西像是魔法一樣不切實際。」
「我不相信魔法存在,所以你的相信不存在。」
自我選擇成為長久以來習慣,變成烙印,與麻木的概念接近,使我們以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所以對我的腦袋來說,做出與個人本質相反的判斷是安全的,而衝突之下,我時常反反覆覆,出現很多猶豫不決的行為。
『想成為誰』,成為對自己最大的打壓。
然而,自從學會手起刀落之後,才發覺相信自己與自我價值源於最真實自然的狀態呈現,進而使得自我實現變得簡單輕鬆,而養成新習慣的過程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從不會到會,總是需要大量時間與反覆練習,與其他技能一樣,克服分心、放棄與不適,持之以恆。
有趣的是,我同時也呈現出對於遠大世俗物質目標的野心。
宗教曾說,人要五蘊皆空方得解脫,但於我個人而言,這是結果,未經歷過就說放下,是假裝,至少我曾經是這樣,進入另一個極端的迴圈。
自從成為獵頭,我首次感受到在工作中進入心流是一件幸運且幸福的事情,也突然看見,五蘊皆空的狀態與野心慾望共存的可能性。
How we get there?
最愛的動漫中,主人公曾為了擊敗敵人,用一生去壓抑自己真實的力量使其成為自然狀態,進而讓強大於自我的敵方誤判,最終以輕鬆的方式達成目的——將一生投注在那些幫助自己完成人生使命的能力。
而接下來的我們,選擇讓什麼樣的能力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呢?或許我們早有答案:
「我有別的安排了,就不去了,你們玩得開心,謝謝邀請。」
手起刀落,我選擇只把時間運用在陪伴自己。求職固然重要,但或許此刻,更重要的是維持與自我的一致性。這代表著我們進入新一階段的自我獨立:
- 信任自我終將以自己的方式抵達
- 時間是種資源,我們選擇累積而非消費
- 主動選擇留在自己生命中人事物
人們常說,選擇當下對自己最佳的,而非最好或最想要的。
這句話聽起來很直觀,但其中包含許多能力——對於當下的判斷,接納最佳選擇、撇除個人情感與思緒穩定執行,或許它們是自然狀態,也或許使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接下來的路。
我看不見下一階段,卻又無比清楚地持續向前。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