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子女的傷痛,除非身臨其境,否則永難體會,但旁人當能理解這對父母親的至愛,表現在如此苦心護持亡兒的「永生」─尼可拉斯肉體的一部分活在七名義大利人身上,他的名字和事跡活在無數人心裡,並將永存在一些醫學和人文的典籍中......。
在小鐘如鈴般輕巧的聲響中,我想著南邊的聖地牙哥,也曾有過一個男孩,捐出他一雙美麗的眼睛─那兩名因他而重獲光明的人,在世上某個地方,心中可會偶然響起細細的、如孩子笑聲般的鐘聲呢? ──節自 李黎〈孩子的鐘塔〉
本篇文章以介紹位於舊金山「孩子的鐘塔」為主軸,敘述尼可拉斯及其父母在愛子過世後,化小愛為大愛的故事。作者李黎與尼可拉斯的父母有雷同的生命經驗,同樣歷經喪子之痛,也同樣選擇化小愛與大愛,為孩子器官捐贈,也因如此本篇文章讀來真摯感人,格外令人動容。李黎於長子去世後,將對孩子的思念,寫成《悲懷書簡》,同時次子的成長與自己對生命的省思,另作《晴天筆記》,透過書寫療癒自己的悲傷。
而其透過書寫療癒悲傷並非作家的專利,更不需要出版文章才能做到,任何人其實都能透過書寫療癒自我。
透過「書寫」我們既可以「自我宣洩」,也可以「自我覺察」。
透過組織語言的過程,往往會讓我們有重新整理脈絡、重新定義的機會,能讓原本難以名狀的情緒,逐漸出現形狀,並產生條理。
常見的書寫療癒方式有三種:
1.自由書寫:
給自己一段時間,放飛自我,「自由」的書寫。盡情揮灑自己腦袋中的任何想法,沒有對錯,無須管標點符號與錯別字。宣洩的同時,也探索自己真實的想法。
2.表達性藝術書寫:
透過藝術作品的形式,如詩歌、散文、小說重新詮釋自己的生命經驗。
3.心理位移書寫:
是藉由不同人稱「我」、「你」、「他」的視角移動,幫助書寫者從不同角度解讀原本的事件,進而獲得更宏觀的思考。
如果你正覺得你的生活需要一點整理,不妨透過以上這三種方法,讓自己做一些練習!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