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磊落,講究誠信,不逾規矩,其言行舉止,有若日月之蝕,人人得而見之。小人則綢繆甜蜜,遮掩偽飾,一心只求目的的達成,無所不用其極,誠信俱可拋。 和朋友來往,我喜歡簡單,談得來便多談,談不來則緘默。至於像「友直、友諒、友多聞」,則更傾心以交,願能潛移默化。 其實朋友相交,也是緣分。但願今生能多結好緣,彼此以誠信交往,共此有情天地。──節自 琹涵 〈與朋友相交〉
與〈與朋友相交〉是一篇採抒情筆調的論說文,作者靈活運用詩文名句說明自己對友情的解讀。
「友情」相對其他親密關係更加強調自由性與自願性,它既沒有正式結構也不具約束力的承諾,全憑兩人之間的緣分與默契,但無論是在現代或古代、7歲或是100歲,一份高品質的友情既能為我們提供社會支持也能增添生活的樂趣。
青少年時期,我們花量大的時間在學校,友情與歸屬感既是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時我們也透過與同儕的互動逐漸形塑對自我的認知,而當進入成年初期(18-25歲),我們可能離開熟悉的家鄉與原生家庭,面對生命中重要的轉變期與世代社會環境中的挑戰,朋友做為社會支持網路顯得格外重要當。但我們邁入社會中年逐漸承擔更多的社會與家庭責任,純粹友情的維持則會因為時間的壓縮與生活重心的轉移而漸漸變得更加困難。
在不同命階段,友情圈的組成似乎也會跟著新陳代謝,僅有極少數的友情會時刻相伴著我們前行,從作者琹涵的角度,友情的核心就是「談得來與否的緣分」,儘管是否可以互相傾訴、談話是高品質的重要成分,但能否相互依賴、共享玩樂時光,從心理學William Rawlins教授的研究也同樣是重要的元素。
這意味著除了談得來與否的緣分,能力所及、不帶特定目的的相互依賴、互利互惠 (無論是正向的情感支持、提供建議、借東西、幫忙顧孩子)其實也是友情的重要特徵。同時,是否願意花「時間」經營友情,共享美好光、為「友誼儲值」,更是友誼能否長存的重要特徵!
你有多久沒有和好友相聚了?快把它排進行事曆吧!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