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I a net giver or a net taker?”
好書分享:慷慨的感染力
在善良被低估的年代,讓善意泛起漣漪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翻譯:王曉伯
時報出版

慷慨可以感染,這個論點不難理解,所以很多社會公益總是有人登高一呼,然後取得不錯的成果。同時,有更多的人會想著,如果我也有多的錢或是我也如某某一樣,當然可以這樣。不過金錢是一種可以慷慨的資源,但除了金錢以外還有更多也能慷慨地給予,這本書就讓我們知道為什麼,怎麼做以及假如,我們成長歷程得到的很多,從現在開始給予絕對不會太慢,挑選一些章節內容分享。
#非物質事物可以無限量給予
“聲譽,具有無可限量的影響力”
隨著網路社群的發達與便利,很多我們隨手可得的資訊與內容不也是一種慷慨,當然有人會把這類行銷策略視為一種商業模式,但你也不難發現,很多時候光是這些免費的資源就可以幫助我們許多,假如我們也願意,透過許多的創作分享,也許就會在某個時刻幫助到某個人,而這些資源透過網路是可以無限擴散的。

#潛在的超能力
“想快樂一輩子,就去幫助別人”
很多人害怕或擔心給予,因為給出去彷彿自己就少了一些。但透由許多人身體力行也不難看出,很多時候給出去了,自己反而獲得了更多。甚至給出去的其實只是一些自己現況微不足道的舉手之勞。甚至就是跟路邊的機車騎士說聲,背包拉鍊沒拉,側腳柱沒收,得到的那聲謝謝,都可以讓自己開心好陣子。

#無關金錢的贈予
“關心,溝通,知識,連結,熱情,魅力”
慷慨不全都跟金錢有關,這點會是關鍵的認知。然後自己可以去想一想,也許職涯中有過那麼個關心自己的主管,那樣的溫暖不也就是一種慷慨地給予。網路上看到的知識分享。透過臉書大神求助詢問,然後就有好友轉介紹聯絡資訊等。

“他借用我的蠟燭點燃他的,並不會使我的蠟燭熄滅”
#假如我們彼此慷慨對待
有些宗教會要求固定的奉獻,以伊斯蘭教的天課,就是要求財富超過一定水準的人,需要捐贈四十分之一的收入給需要的人,這比例老實說真的不多,但如果多數人都這樣奉獻,世界有更多的問題可以被解決與改善。

#年度慷慨檢查
七個自我提問:
1. 我從事的工作基本上是對世界有所貢獻,還是在進行剝削?
2. 在我的私人時間哩,我是否定期幫助別人?
3. 我的碳足跡是否可以完全抵換?
4. 我是否向他人提供我的個人資源與技能?
5. 我在金錢方面是否慷慨?
6. 我是否時時抱持康的心態?
7. 我是否在尋找一切機會讓我的慷慨與別人的慷慨,變得具有感染力

其實我們能夠給予的比我們想像的更多,我們的舉手之勞也許是他人的無能為力,再給予的過程自己收到的遠遠高過許多,當然不是物質上的,更多是心靈上的,願意幫助他人,然後也善用網路的力量放大這樣的效果,社會紛紛擾擾太多事情,我們需要更多一點這樣善的循環,我們真的可以做的比我們想的更多,好書分享給大家。

#阿崴閱讀
#慷慨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