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Year 1上系主任的課時,有一個有趣的經歷!
我們的系主任,也是全校公認的教學典範。課堂如演講,語言生動,思路如行雲流水。每週一早上八點,Year 1 學生們齊聚在那間老舊卻莊嚴的大講堂,仿佛進入一場知識的儀式。而他的課堂簡報精美,每節課後的指定參考文章不少於十篇,我們這些新生,對他的課真是又愛又恨!
教授站在講台上,身後是密密麻麻的投影片,坐左前排的同學安靜如禪坐中,坐在一旁的研究助理,更如護法般隨時為教授提供技術支援。他的課總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語言精緻,邏輯縝密,時而引政府政策,時而穿插世界各國民間組織的行動例子。學生們聽得入神,或許更準確地說,是聽得出神。
課後,他總是自言自語:「今日為大家帶來世界最新政策發展,希望大家都能大開眼界。」
系內系外其他教授也常讚嘆:「你的課堂總是最新研究的分享,學生一定獲益良多!」
或許系主任真的相信自己教學如光照大地,春風化雨。而我們這些剛入學的大學生,總是似懂非懂,但又不敢發問。課後當然直奔圖書館,翻書、查資料、互相討論,形成一種默契:課堂聽不懂沒要緊,自學也很好。
直到學開後的一個月,一位交流生來了。
聽說她來自英國,總是坐在講堂前排,筆記簡單,眼神卻清澈靈動。課堂上,她不曾舉手,也不曾打斷,只是靜靜地聽。教授依舊如常講授,語速不減,深度不降,課堂如往常般莊嚴。
某日課後,學生們如潮水般散去,教授收拾講義,準備離開。這位交流生站起來,走到講台前,語氣平靜地說:
“Professor, 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explain the lesson in a simpler way.”
教授一愣。學生正一一散去的講堂忽然靜默了。學生們有的回頭「看熱鬧」、有的感到氣氛尷尬低頭不語或轉移視線。
他望著這位交流生,微笑,沒有回應,只是點頭,轉身離開。
走廊上陽光灑落,他那系主任的背影依然莊嚴。交流生返回座位,安靜地執拾筆記。講堂裡,學生們開始低聲討論,課堂第一次有了回音。
那天之後,課堂依舊如常。教授仍講他的研究,學生仍聽得似懂非懂。但有些人開始舉手提問,甚至有些人開始引用參考文章挑戰。課堂不再是靜默的舞台,而多了一點聲音和思考。
而系主任仍然微笑,不辯不怒。有人說他變了,也有人說他沒變。
至於那位交流生,她的筆記依然簡單,眼神仍是那麼清澈靈動。
故事靈感取自:蘇東坡「一屁打過江」的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