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思惟、觀修、修行、得果 五大要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單巴仁波切說:「聞法時,應如野獸聞聲一般;思惟時,應如北方人剪羊毛一般;觀修時,應如愚人品味一般;修行時,應如飢牛食草一般;得果時,應如雲散日出一般。」

行者聞法應該如鹿迷戀樂音一般;因為鹿是一種聽到樂器的聲音,就會渾然忘我的動物,此時就算有心人趁機靠近要射殺牠,鹿也是渾然不覺。同理可證,行者在聽聞佛法時,應該要身心莊嚴,雙手合十、攝心恭聽,不起任何的分別雜念,否則身體在講堂裡聽聞佛法,心卻是妄想紛飛,無法專注,這都屬於不如法。正在聽聞佛法開示的時候,行者應該停止誦經、持咒等,專心一意於聽聞佛法開示,爾後,應該將聽聞之法義牢記心中,反覆思惟並且時時自我省察,以此作為修行的準則。

思惟時,要像牧羊人幫綿羊剪羊毛一樣用心,如果剪得太深,會傷到羊皮,如果往外剪得太淺,又剪不到多少羊毛,所以要剪得恰到好處;修行的思惟也是如此,不能太過投入,也不能過度懈怠,要拿捏恰到好處,常常調整修行狀態。

觀修時,應該像愚笨的人品嚐美味一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默默地進行觀修,縱使產生覺受,也不應對外張揚。

修行時,要像一頭永遠吃不飽的牛一樣,從不停止吃草卻好像永遠吃不飽似的。用這種不滿足、學無止境的態度來修行才有可能獲得成就。當行者對於一切都是以如理如法的態度來修學,最後終會證得果位,如同雲開見到太陽光射出來一樣,頓時現出光明的佛性。

佛陀開示:「吾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於自己。」上師為弟子講經說法,目的在於教導弟子如何正確地聞法和修法、如何斷惡修善、如何實修,因此弟子不要忘記上師諄諄的教言,應該銘記於心並加以修持,才能得到現前證悟。如果不牢記於心,雖然產生一點聞法的功德,但是對於佛法的義理不了解,與未曾聽聞過佛法有何不同呢?若是謹記在心中,卻摻雜煩惱的話,也同樣不能趣入正法。

擷取自:《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

《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 詳細介紹與請購▸ https://www.fazang.org/Dzogchen/

══════════════

raw-image

▰▰▰▰▰▰▰▰▰▰▰▰

【觀音山 龍德上師】

殊勝傳承|https://www.fazang.org/guru
YouTube頻道訂閱|https://www.youtube.com/@LungDuRinpoche
TikTok關注成為粉絲|https://www.tiktok.com/@lungdurinpoche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ungDuRinpoche
X(Twitter)跟隨|https://x.com/LungDuRinpoch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39會員
3.7K內容數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學佛修行的人,要懂得把握機會來修福修慧。因為學佛的慧命並不一定長長久久,有時候是很短暫,這與每個人結的佛緣有關。不管過去生結的緣如何,今生有幸接觸佛法,就要用心地深結佛緣。」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二類: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等,屬於修福;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讀佛經,減少煩惱,屬於修慧。
2025/08/18
妄語狂言損福德。《入行論》中提到一種過患很大的人:很會講佛法,其實什麼都不修的。這種人口業造得很重,常常帶來嚴重的果報。這類修行者最喜歡掛在嘴邊說:「我在這個世界上,覺得沒什麼事的話,我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常常這樣講來顯示自己的境界清高。 狂言招致業報的實例
Thumbnail
2025/08/18
妄語狂言損福德。《入行論》中提到一種過患很大的人:很會講佛法,其實什麼都不修的。這種人口業造得很重,常常帶來嚴重的果報。這類修行者最喜歡掛在嘴邊說:「我在這個世界上,覺得沒什麼事的話,我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常常這樣講來顯示自己的境界清高。 狂言招致業報的實例
Thumbnail
2025/08/17
佛陀三身功德救度無量眾生  諸佛菩薩、阿羅漢都具有法身的特性,法身是無所不在的。這個法身不是物質形態,而是超越時空限制的究竟實相,代表著佛陀的智慧與慈悲本質。 因此,無論是石雕、泥塑,或者木雕、金屬鑄造的佛像,你可能可以去傷害、去毀損這些物質形態,但真正的佛是法身,你沒有辦法去傷害祂。
Thumbnail
2025/08/17
佛陀三身功德救度無量眾生  諸佛菩薩、阿羅漢都具有法身的特性,法身是無所不在的。這個法身不是物質形態,而是超越時空限制的究竟實相,代表著佛陀的智慧與慈悲本質。 因此,無論是石雕、泥塑,或者木雕、金屬鑄造的佛像,你可能可以去傷害、去毀損這些物質形態,但真正的佛是法身,你沒有辦法去傷害祂。
Thumbnail
2025/08/16
帶您了解四魔與破魔之法 魔與鬼的根本區別 魔跟鬼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在佛教中很清楚地講到,魔與鬼道眾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鬼屬於六道輪迴中的一道,而魔則是障礙修行解脫的各種現象和力量。理解這個區別對於佛法修行非常重要,能夠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修行路上的各種障礙。佛教四魔的分類佛教將魔明確分為四大
Thumbnail
2025/08/16
帶您了解四魔與破魔之法 魔與鬼的根本區別 魔跟鬼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在佛教中很清楚地講到,魔與鬼道眾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鬼屬於六道輪迴中的一道,而魔則是障礙修行解脫的各種現象和力量。理解這個區別對於佛法修行非常重要,能夠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修行路上的各種障礙。佛教四魔的分類佛教將魔明確分為四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 經文概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聽聞今日妙法之後,且聽到世尊授記舍利弗未來有天也會成佛,心生歡喜,向佛表示領解世尊今日所說重點,原以為過往已有所得,故已無所求,沒想到今日聽聞稀有之法之後,才知道以前世尊是隨宜說三,循序漸進引導眾生,今日才知原來無量珍寶
Thumbnail
(一) 經文概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聽聞今日妙法之後,且聽到世尊授記舍利弗未來有天也會成佛,心生歡喜,向佛表示領解世尊今日所說重點,原以為過往已有所得,故已無所求,沒想到今日聽聞稀有之法之後,才知道以前世尊是隨宜說三,循序漸進引導眾生,今日才知原來無量珍寶
Thumbnail
佛陀證悟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發出「唯求作佛,度一切人」的大悲願心,度化 憍陳如等五比丘,開演「四聖諦」,至此,佛、法、僧三寶具足應世間。讓我們延續「雙鹿法輪」的吉祥寓意,以善法的行持,令佛法弘轉無邊際,令自他獲益無窮!
Thumbnail
佛陀證悟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發出「唯求作佛,度一切人」的大悲願心,度化 憍陳如等五比丘,開演「四聖諦」,至此,佛、法、僧三寶具足應世間。讓我們延續「雙鹿法輪」的吉祥寓意,以善法的行持,令佛法弘轉無邊際,令自他獲益無窮!
Thumbnail
「鹿野苑」本來叫「鹿園」,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法寶初應世,世尊成道「法寶應世」就是在這裡。「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示轉」。「表示」的「示」。佛陀開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是第一轉法輪,示現轉叫示轉。
Thumbnail
「鹿野苑」本來叫「鹿園」,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法寶初應世,世尊成道「法寶應世」就是在這裡。「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示轉」。「表示」的「示」。佛陀開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是第一轉法輪,示現轉叫示轉。
Thumbnail
為令眾生實修自利利他,累積福報,觀音山 舉辦「《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八關齋戒。希望大家一起來親自參與全球直播連線,加入千人誦經的行列,了解為什麼數千年來皆對本經如此的推崇,將本經奉為「經中之王」,親自接受本經殊勝的加持,必能業消福生。
Thumbnail
為令眾生實修自利利他,累積福報,觀音山 舉辦「《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八關齋戒。希望大家一起來親自參與全球直播連線,加入千人誦經的行列,了解為什麼數千年來皆對本經如此的推崇,將本經奉為「經中之王」,親自接受本經殊勝的加持,必能業消福生。
Thumbnail
達賴喇嘛說《菩提道次第攝頌》|庚二、別學止觀
Thumbnail
達賴喇嘛說《菩提道次第攝頌》|庚二、別學止觀
Thumbnail
龍德上師佛王誓約🎧前往收聽:Podcast 生死思辨。在輪迴中流轉,永遠是苦多於樂,應當把握時間勤修佛法、斷惡修善,上供下施,努力累積往生淨土的資糧。供養吉祥八瑞物,如法觀想供養,佛菩薩必定慈悲攝受!
Thumbnail
龍德上師佛王誓約🎧前往收聽:Podcast 生死思辨。在輪迴中流轉,永遠是苦多於樂,應當把握時間勤修佛法、斷惡修善,上供下施,努力累積往生淨土的資糧。供養吉祥八瑞物,如法觀想供養,佛菩薩必定慈悲攝受!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