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蛋了,我又搞砸了。」這句話是否常常在你心中出現?
當工作沒有達到預期、考試成績不理想、專案計畫宣告失敗,或是重要的人際關係出現裂痕時,當事情的發生不如我們預期時,我們很容易就為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
彷彿一次的失誤、失敗,就足以定義我們整個人的價值,但等等,這真的合理嗎?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失敗。
為什麼重要?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面對無數的失敗,然而失敗不是你的敵人,反而是你最誠實的朋友,甚至是只有勇者才配擁有的「特權」,我們將從這個新視角徹底改變你對挫折的感受。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重新定義:你「經歷了失敗」,不代表你「是失敗者」
- 鏡子與篩子:失敗將幫助你看清自己、篩選目標
- 主動收集失敗:有時候只有輸了才能贏
- 停止抱怨手牌,打好你的人生牌局
- 失敗跟壓力其實是一種特權
- 結語:從失敗走向失敗,卻不失去熱情
重新定義:你「經歷了失敗」,不代表你「是失敗者」
社會的文化讓我們往往將「我失敗了」與「我是失敗者」混唯一談,讓我們容易將一次失敗的經驗視為自己個人的失敗。
讓我們從最根本的地方開始重新思考。
「我失敗了」與「我是失敗者」,這兩句話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
「我失敗了」前者描述的是一個事件、一個行為、一個結果,「我是失敗者」卻是在試圖定義你這個人的本質。
這就像是「我今天遲到了」和「我是個不守時的人」之間的差異一樣,一次遲到,並不能代表你永遠都會遲到,更不代表你這個人就是個不守時的人,這只是單一次的事件,同樣的道理,一次失敗的經驗,也絕對不會定義你整個人。
人是其行為的總和。
—存在主義哲學家 沙特
這句話的深刻之處在於,它強調的是「總和」,是由無數個行為、選擇和決定所累積起來的總和,而非單一事件的結果,你的價值由持續的行動來定義,而不是被一次的挫敗給決定。
失敗是一個動詞,不是一個名詞。它描述的是你曾經做過的事,而不是你這個人的全部。
鏡子與篩子:失敗將幫助你看清自己、篩選目標
一旦我們學會將失敗從身份認同中分離,我們就能開始看見它背後的價值。失敗就像是一面鏡子,也像是一個篩子。
作為鏡子,失敗誠實地反映出我們的現狀。它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們的能力邊界、知識盲點,或是性格上需要成長的地方,這種反饋雖然有時候會很不舒服,但卻是誠實的。
在成功的時刻,我們很難看清自己的不足,只有在失敗的時候,我們才能獲得最真實的自我認識。
作為篩子,失敗是對目標的考驗。它會問你:「你是不是真的如此熱愛這件事,以至於願意承受這些挫折?」,每次失敗的經驗,都是對自我的挑戰,如果你因為失敗而產生動搖,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想追求的目標其實並不值得,或是對想走的方向其實沒那麼確定,失敗可以讓我們檢視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幫助我們篩選出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黑格爾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概念,黑格爾認為信仰需要受到對立、挑戰,才會讓人真正認識到他的力量。
在日常的狀態裡,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並不需要去思考它為什麼合理、為什麼重要,但當有人提出反面的論述,挑戰我們的信仰時,我們才會被迫去尋找理由、證據,去反思、鞏固自己的信仰。
舉個例子,相信「所有人都值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是個信仰,但是當恐怖攻擊發生時,會有人提出「犧牲部分自由以換取安全」,這個對立的觀點挑戰了原本的信仰,人就會開始思考「自由與安全的平衡」,找到哪些條件的自由是應該優先保障的,哪些自由是可以被交換的。
一個害怕反對、不能容忍挑戰的觀點,是非常脆弱的,一個觀點會因為被挑戰而越來越強壯,甚至從質疑中形成更深客的理解。
主動收集失敗:有時候只有輸了才能贏
哲學家告訴我們挑戰能鞏固信仰,而運動家則用生涯證明了,主動迎接挑戰、甚至『收集失敗』,正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一個反直覺但至關重要的觀點:如果你沒有收集到足夠的失敗,你其實很難真正成功。
每次失敗都在為我們準備,讓我們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有更強的能力、更豐富的經驗、更強韌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 9,000 次投籃沒進,輸了近 300 場比賽。有 26 次,大家都相信我能投出決勝球,但我卻沒有投進。我失敗了一次又一次。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麥可喬丹 Michael Jordan

有時候只有輸了才能贏。
失敗是一個「累積」與「修正」的過程,我們需要累積足夠的失敗,才能夠成功,每次的失敗其實都是向前的一步,從這個方式思考的話,我們應該要慶祝每次失敗,他們都讓我們更往成功靠近了。
停止抱怨手牌,打好你的人生牌局
回到我們在文章開頭寫到的,失敗只是一個客觀的事實狀態,就像天會下雨、太陽會落山一樣,它不帶有任何道德色彩或情感意義。
斯多噶學派認為「失敗」本身只是單純的事件,而要如何解釋都是人的主觀意識。
我們可以對事情感到憤怒、委屈,或是任何其他情緒,但是這些主觀的評價都是「多餘的解釋」,當我們沉浸在情緒裡抱怨時,等於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觀評價上,而不是在現實本身。
抱怨現實就是逃避現實,讓自己躲進毫無用處的主觀評價之中。
Men are disturbed not by things, but by the views which they take of them.
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斯多噶哲學家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一旦我們能夠將失敗視為純粹的客觀資訊,我們就能從情緒的泥沼中解脫出來,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唯一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接下來要怎麼做?
這不是逃避或否認失敗帶來的痛苦,而是將這些痛苦轉化為行動的燃料。與其問「為什麼是我?」不如問「現在我可以做什麼?」這就是斯多噶學派教給我們最實用的智慧:將注意力從無法控制的過去,轉移到可以掌控的現在。
你已經來到牌桌上,牌局已經開始,抱怨不會改變你的手牌,你只能盡力把手牌發揮最大的價值。
失敗跟壓力其實是一種特權
如果我們把視角拉到更高的層次,重新認識失敗在人生中的真正角色。
我們會發現失敗是一種「特權」。
這聽起來很奇怪對吧?但仔細想想也有道理。
首先,失敗意味著你曾經嘗試過。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因為害怕失敗而從未真正行動,他們永遠不會體驗到失敗,但同時也永遠不會體驗到真正的成長。失敗是有勇者的特權,是那些敢於走出舒適圈、敢於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才能「享受」到的體驗。
其次,失敗是「有選擇權」的證明。 只有當你有足夠的自由去做決定、去承擔風險時,失敗才可能發生。一個被困在絕境中、毫無選擇餘地的人,是不會失敗的,因為他根本沒有嘗試的機會。你的每一次失敗,都在提醒你:「我有自由,我有選擇權,我有機會去改變現狀。」
第三,失敗證明你對某些事情充滿熱情。沒有人會為了完全不在乎的事情而承受失敗的痛苦。你會因為失敗而難過,正是因為你內心深處有真正重視的目標和價值。這是活得有意義、有追求的象徵。
在《執行長日記 The Diary of a CEO》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作者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寫道的是「擁有壓力本身是一種特權」,我覺得這個概念是很類似的。
我們之所以擁有這些負面的情緒,背後都代表我們擁有某些珍貴的事物,因為他們很珍貴,所以我們很害怕失去他們。
結語:從失敗走向失敗,卻不失去熱情
Success is the ability to go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ing your enthusiasm
成功就是從失敗走向失敗,卻沒有失去熱情
—溫斯頓·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這句話很精準地總結了「失敗」的意義,生命就是不斷在嘗試、失敗、成功之間的循環,每次都行動都有可能會失敗,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保持熱情、持續嘗試、持續行動。
成功之後還會就新的挑戰,失敗之後也還有新的機會,失敗與成功都只是這個循環的其中一個節點,推動我們不斷向前進。
所以,下次當你面對失敗時,請記住:你不是失敗者,你只是一個勇於嘗試的探索者。每一次的跌倒,都是在為下一次的起跳蓄積力量,而這次失敗,將會成為你下一次成功最寶貴的養分。
你是否也有一個讓你成長的失敗故事?歡迎直接回覆這封信與我分享!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希望可以直接在信箱收到《變革成長指南》的最新文章,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