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by 阿德勒
最近看張修修的影片,突然想來分享一個想法。
原來大部分的人都不覺得自己受傷,包括過去的我也是。
直到發現自己容易內耗、有討好人格的行為時,才意識到這不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
回頭追溯,才發現原來心裡有創傷。
▋你發現你沒發現了嗎
我想大家應該都會有個共同的毛病,沒發現自己有 ?
「我覺得你很優秀耶,做事情反應很快很會整理重點」
有嗎 ?
「我覺得你很奇怪耶,明明自己碗裡的就還有,怎麼還一直夾」
有嗎 ?
所以現在我想說的是,怎麼現在的你,看起來遍體麟傷 ?
那為什麼沒有發現自己受傷 ?
如果是我回答,回想起來,可能是因為我的家庭教育環境。
以前的環境沒有太多彈性,只有要遵守的命令。
沒有太多的「為什麼」 可以思考,因為給予彈性是不可控的。
幾乎每個人都喜歡可控的事情,來表達一種安心。
但我家人都會用一些很情緒勒索的方式,比如要馬上去做什麼事情,沒達到期望或是給予回應晚了點就會生氣。
那時候的我,就只能當下接收到指令馬上去做或是遵守,根本沒有想為什麼。
要 "立即" 達到能夠控制的期望,就會有人受傷
。
我現在覺得,從來沒有什麼事情是真的可以立即的,只有能否接受時間長度的問題。
就像牛排要十分熟,一秒高壓高溫讓它瞬間十分熟的肉,敢吃嗎?
立即好像不過是一個沒有辦法等待的心理期待。
▋受傷的信號是什麼?
那麼,怎麼知道自己其實受傷了?
我不知道 ?
但對我來說,最明顯的信號是在人際關係上。
我會很難主動聯絡過去很要好的朋友。
還有很奇怪的是,當別人主動想要靠近,我就會主動的拉開保持距離。
有時候在一個場合認識新朋友,可能我們相談甚歡就像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一樣,但我就會不太敢繼續聯絡下去。
明明聊得很開心,卻莫名其妙地想要逃跑。
在工作裡,因為怕受傷害所以也不主動與人建立連結。
我發現當自己感到 「這不是我想要的樣子」的時候,就是一種信號。
還有,透過別人的期待滿足來肯定自己,我覺得這也是一種信號。
因為通常我會在別人那邊找自己沒有的東西。
而受了傷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自己不做什麼,卻期待被治癒。
以至於習慣了之後,根本沒發現自己受傷。
▋不處理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一直不處理這些心理創傷會怎樣?
看了張修修的分享後,我最有感觸的是,要清理心理上的傷口,去處理那些 ”未竟事宜”。
我發現自己一些比較不理性的行為,或是過度劇烈的情緒,很可能是過去那個需求或情緒沒有受到好好照顧。
舉個例子,我在一個很在乎的人面前,只要他有提出什麼需要求助的問題或幫助,我就會馬上丟下現在手上的一切,想要趕快去完成。
並沒有那種 - 等一下我可以跟什麼什麼一起做的概念。
失去了那種蒐集地點,然後再排序的能力。
我認為,我的內在小孩,最需要的是選擇還有自由,最害怕自己無能為力,因為人家要求的做不到,或是做不好,所以常常讓自己陷入在冒牌者症候群的輪迴裡面。
做到了,覺得不夠好又再一次,做到了又覺得還是不夠好,感覺我沒有資格,周而復始。
▋意識到後可以怎麼做?
那麼,我發現自己受傷後該怎麼辦?
意識到自己受傷後,我開始找心理諮詢師,也找了很多跟心理學相關的書籍、Podcast,想要找方法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到自己以前內心未滿足的投射,到現在這個階段會無意識的間接把它放大。
老實說,踏出這一步最大的障礙是 「覺得自己不需要」的想法。
( 當然經濟考量也是一點,一次兩千多左右確實不便宜,但我覺得還算是值得的 )
對我特別有幫助的方法是,多聊聊以及多輸出,還有把問題以及情緒記錄下來。
透過文字整理,很多模糊的感受會變得清晰。
先不去想解決辦法,就先無限輸出,這樣就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了。
▋這個過程對我有什麼影響?
這整個覺察和處理的過程,真的改變了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
以前很多事情,我總覺得我沒有選擇。
但現在我會投資自己,或是在做一些思考訓練,讓自己有得選。
這種「有選擇」的感覺,對我來說我很珍惜。
在人際關係上,現在的我也比較會跟人家親近了。
至少認識到的人,我不再會自動離開,反而會嘗試著與他多接觸一點。
雖然還是會有點緊張,但至少不會一開始就築起高牆。
最重要的是,我開始學會放過自己,放過自己不要太鑽牛角尖。( 然後太放過自己就變拖延了🤣🤣 )
分享這些是想說,如果最近有誰,有什麼時刻讓自己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樣子」。
或許可以停下來想想,那可能是曾經的自己想告訴現在自己的話。
所果經濟狀況許可我覺得找諮商師或是心理師聊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來個久違的三小問題吧
- 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包括過去的你)都不覺得自己受傷?
- 當你感到「這不是我想要的樣子」時,通常會有哪些具體的行為表現?
- 覺得自己受傷了,最影響自己生活的行為是 ?
Just share to you ~ 我是 Joker 咱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