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顧問過一家新創公司,這家公司在我接觸時,正站在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產品剛剛在市場上站穩腳步,投資人給了亮眼的評價,A輪融資也順利到手。
數字看起來一片大好,但內部卻瀰漫著一種「快要撐不下去」的隱憂。團隊不到五十人,平均年齡在三十歲上下,本來應該是最有活力的一群年輕人,但新人往往不到三個月就離職,老員工在會議上只敢沉默,大家彼此之間表面客氣,實際卻缺乏信任。
創辦人阿哲(化名)私下對我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真的不懂,我們公司薪水比同業高,條件也不差,為什麼人還是不願意留下?」這句話其實反映了許多新創老闆的盲點:他們以為錢能解決一切,但文化問題,靠加薪往往只是延後問題爆炸的時間點。
因為文化不是用錢能買來的,而是必須靠一天天的行為與氛圍建構出來的。
我和團隊花了好幾週的時間,做了一次完整的文化盤點。然後我建議引入了「文化金字塔」的概念模型,從環境、行為、資源、信念、價值與身份六個層次來解析。這家公司後來的轉變,正好成為這六層概念最好的教材。
一、環境:心理安全的空氣
環境是文化的地基。
環境不是指漂亮的辦公桌椅,也不是指辦公室茶水間的零食架,而是員工一踏進公司時感受到的那股「空氣」。
心理安全是『空氣』中最核心的元素。如果員工總是擔心「說錯話會不會被罵」、「提問題會不會被笑」、「做錯事會不會丟工作」,那這間公司即使裝潢再現代化,本質上都只是冰冷的牢籠。反過來,如果環境讓人覺得安心,即使空間很簡陋,文化也能自然滋長。
個案情境
剛開始接觸阿哲的公司,感覺空氣就像一個高壓鍋。共用辦公室裡,人與人之間明明距離很近,卻像隔著厚牆。大家各自戴著耳機,避免眼神接觸,好像彼此多聊一句話就會惹麻煩。會議室裡更糟,新人通常全程沉默,因為大家知道「講話等於找死」。
有些同仁甚至告訴我,他們每次開會前都會花半小時在心裡預演自己可能要講的話,最後還是選擇閉嘴。你說這樣的氛圍,讓人哪裡還有心情投入工作?
介入的引導措施
我建議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轉換空氣」。
我們決定把會議的流程徹底翻轉:會議由新人先講,主管只能聽,不能插嘴。結束後,還要輪流讓大家說一個小觀察,不論是肯定、疑問還是靈光一閃。公司的內部交流平台也重新設計,不再只是上對下的公告,而是人人可以對話的空間。
剛開始,阿哲覺得這樣會不會很浪費時間,甚至皺著眉頭問我:「這樣會不會拖垮工作進度嗎?」但三個月後,當他聽到一名新人在會議後笑著說:「我終於敢問笨問題,不用再想十遍才開口。」那一刻,他才意識到,環境的重點不是場地,而是心理安全。
二、行為:小細節累積的信任
員工觀察文化,看的是行為,不是口號。
公司說「我們的組織很扁平」,員工是在看主管在會議裡是不是會打斷別人;公司說「我們重視合作」,員工是在看出錯時大家是互相幫忙,還是第一時間甩鍋。
行為是文化最真實的語言,也是最無法隱藏的證據。
個案情境
阿哲最愛講的一句話之一是:「我們這裡是扁平化管理」,但在會議裡卻是一言堂。誰講出不同的意見,他就會臉色一沉,甚至直接打斷,說:「這行不通,別浪費時間。」所以員工很快就抓到訣竅:閉嘴比出聲更安全。久而久之,整個公司陷入一種「會議上沒人講話,會後茶水間才敢抱怨」的病態狀態。
介入引導措施
我設計了一個溝通的「行為實驗」。
規定主管在回應前,必須先完整復述員工的觀點,然後再給意見。這個小小的舉動,讓員工第一次覺得「原來我的話有被聽見」。不久後,員工開始敢在會議上提出批判性的想法。還有一次,一名工程師提出了一個大膽卻不成熟的點子,雖然最後沒有被採納,但阿哲當場說了一句:「你的勇氣比方案更有價值。」這句話立刻在公司內部流傳,因為大家第一次看到領導者真的把文化落在行為上。
三、資源:公平共享的高度
資源分配,直接決定文化的公平感。
當資源只集中在高層,基層永遠得不到機會,員工就會覺得自己只是被消耗的零件。文化一旦跟資源矛盾,員工立刻就能看穿「文化是假的」。
個案情境
在阿哲的公司裡,所有培訓課程都只給主管,基層連旁聽的機會都沒有。資訊也是,核心數據永遠鎖在少數人手中。員工心裡很清楚:公司口口聲聲說要培養人才,但真正被投資的,只有少數人。於是大家開始把自己定位成「可替換零件」,不再抱期待。
介入引導措施
我設計了一個「共學計畫」。
每位員工都能自由挑選課程,公司出錢,但學習成果必須在月會上分享。第一次分享時,一名工程師展示了一項新技術,剛好幫設計部門解決了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全場立刻爆出掌聲。從那天開始,員工第一次覺得「公司真的把我們當投資,而不是耗材」。這種「資源打開」的訊號,改變的速度比阿哲想像的還快。
四、信念:接納與承認差異
信念是文化的靈魂,決定了公司如何看待「不同」與「失敗」。
如果失敗會被懲罰,員工自然會閉嘴;如果差異會被排擠,員工自然會同溫層化。文化會因此失去創新力,最後只剩表面的和諧。
個案情境
這家公司有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失敗等於死刑。在訪談時我聽說:有一次功能上線出錯,阿哲在全員會議上當場飆罵,甚至說出「這種低級錯誤不能接受」的話。結果可想而知,那個部門從此不再提新點子,其他部門看在眼裡,也學會了沉默。文化進入「演戲模式」。
介入引導措施
我設計推動了一個「失敗分享日」。
第一次舉辦時,沒人敢報名,最後我親自點了一組團隊上去分享。氣氛僵硬到可以聽見呼吸聲,直到一名設計師半開玩笑說:「至少我們學會了不要凌晨三點改代碼。」全場爆笑,壓力瞬間化解。
那一刻,失敗不再是禁忌,而是學習的起點。幾個月後,這個活動成為大家期待的時刻,員工甚至搶著分享。文化開始從恐懼轉向學習。
五、價值:共同火種的尋找
價值是文化的核心火種。
但只有當它真正影響日常決策時,才會被員工相信。否則,價值觀就只是牆上的裝飾。
個案情境
阿哲最愛的另一個字眼是「創新」。但現實卻是:只有結果ok,他才會滿意。所以員工心裡很清楚,創新只是口號,不是真實期待。久而久之,大家乾脆不再嘗試,只是照表操課。
介入引導措施
我定下一條規則:每個新專案啟動時,主管必須回答「這件事和我們的年度目標與核心價值有什麼關係?」說不出來,就不要做。
這讓大家開始反思:哪些事只是「為了數字」而不是「為了價值」。後來,公司建立了「價值故事庫」,員工寫下自己體驗價值的時刻。有個新人寫道:「我第一次提案被接納時,覺得自己真的在創新。」
這樣的故事,比千百次口號更有力。
六、身份:共同使命的昇華
文化的最高層,是身份的認同。
當員工能驕傲地說「我們公司」,而不是「那家公司」,文化才真正成形。身份感不是洗腦,而是來自參與與使命。
個案情境
在這家公司早期,員工對外只會說:「我在某家公司上班。」沒有人會說「我們公司」。這代表他們沒有真正把自己和組織連結起來。
介入引導措施
我設計了一個「身份省察的儀式」。所有滿三個月的員工,都必須在月會上分享「我為什麼留下來」。有人說是因為同事的支持,有人說是因為專案有挑戰性。這些故事慢慢積累,讓員工開始認同自己屬於這裡。一年後,阿哲有次參加一項活動,聽到他們在外面對外介紹時,自豪地說:「我們公司正在改變產業。」那一刻,身份感真的成形了。
小結語
文化不是活動,不是口號,不是PR。它是一種空氣、一種習慣、一種每天的選擇。
阿哲的公司,從「高薪卻留不住人」,走到「員工願意留下,甚至主動帶朋友來」。
這就是文化金字塔逐層落實的力量。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