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主思考系統:讀《思考外包的陷阱》有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上一編文章,介紹了三種不同的思考外包類型。我們會思考外包的共通點都是希望通過別人來直接獲得答案,這樣的便利性的確能節省我們的時間。若然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依賴於別人,則我們的人生道路就會被別人控制了。本篇文章我將繼續介紹如何建立自主思考系統,並且介紹何時應該啟動自主思考而非依賴他人。

raw-image

建立你的自主思考系統

看清了陷阱,我們該如何掙脫?作者並非要我們成為質疑一切的偏執狂,而是要我們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考系統。這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從刻意練習以下三個步驟開始,逐步奪回思考的主導權。

第一步:拉高視角,先問「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我們太容易陷入眼前的問題,而忘了為何出發。

  • 當維修員說「這個零件該換了」,你的問題不該只是「換不換?」,而應該是:「我對這輛車的長期規劃是什麼?是打算再開五年,還是明年就想換車?
  • 當理財顧問推薦一支基金,你的問題不該只是「買不買?」,而應該是:「我的理財總目標是為了安穩退休還是高風險投機?

在做任何決定前,都先問自己這個「大目標」問題。這會幫助你看清,眼前的決定是否服務於你真正的人生戰役。正如書中所提醒的:我們不要想著嬴一場戰爭而輸了整場戰役。

第二步:打破框架,像偵探一樣進行「三角定位」

單一的觀點,無論來自多權威的專家,都會限制你的視野。自主思考者要做的,是主動去尋找第二、第三個獨立的資訊來源,進行「三角定位」,拼湊出更完整的真相。

像我某次專案過程中,客戶給我提出了「不希望用戶在家使用系統」這個問題。我收集了不同成員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案:

  • 工程師的視角:修改程式碼,添加限制邏輯。
  • 網管的視角:修改網路設定,從IP位址下手。
  • 管理的視角:頒布行政命令,直接約束用戶行為。

看到嗎?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切入,解法截然不同。一個真正的決策者,會去學習並整合這些多元觀點,從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全新的洞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提供的單一選項。

試著尋找不同位置的人,請求他們對該問題自己的看法,是打破框架的第一步。

第三步:擁抱不完美,做出「足夠好」的決定

追求「最佳選項」是思考外包最甜蜜的誘惑,因為我們總覺得專家或科技能給我們那個完美的答案。但自主思考者必須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

在複雜的世界裡,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最佳選項」。

  • 專家的觀點永遠不完整:他們基於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給出的只是「一種詮釋」。
  • 世界是動態變化的:你今天做出的「最佳」決定,明天可能因為環境改變而變得不再適用。
  • 別人的最佳選項不是你的:即使某一個方法對別人有效,也不代表套用於自己身上能獲得相同的效果。

因此,與其癱瘓在尋找完美答案的過程中,不如學會做出「當下足夠好」的決定,然後勇敢去實踐它。

必須承認,走上這條路並不容易。當你開始問專家「為什麼」,你可能會被視為「麻煩製造者」;當你質疑權威,你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當你為了尋找多元觀點而耗費心神,你會感到無比疲憊。這就是自主思考的「成本」。但正是這份成本,才讓最終由你親手做出的決定,顯得如此珍貴且強大。

請記住,在關乎你健康、財富和幸福的重大問題上,你,也只有你,才是自己人生的總指揮。 你的任務不是找到最完美的樂手,而是像一個指揮家一樣,了解每位專家(樂手)的長處與局限,將他們的聲音整合起來,最終演奏出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樂章。

自主思考能帶來的好處

我們已經探討了陷阱與方法,但最激動人心的問題是:當你真正奪回思考的主權後,會發生什麼?這不僅僅是「做出更好的決定」,而是一場由內而外的徹底蛻變。

  1. 你將獲得「點石成金」的創新視野

很多人誤以為「創新」是天才的專利,是從0到1的無中生有的。但事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創新,都是將現有元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的結果。

若你習慣了外包思考,你看到的就是專家、科技和體制給你畫好的路線圖,你只能在既有的點之間連線。但當你開始自主思考,主動去收集多元觀點時,你會驚訝地發現:

  • 原來有其他的點在身邊圍繞,本不相干的領域A和領域B,它們的原理竟然可以結合,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
  • 你將不再被「標準答案」束縛,而是開始看到那些被別人忽略的可能性。

這種「點石成金」的能力,正是你打破思維框架後,你給你的第一個獎勵。你不再是地圖的使用者,而是開始有能力繪製新地圖的人。

  1. 你將啟動自我進化的「正向飛輪」

自主思考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會像「吸引力法則」一樣,啟動一個強大的正向循環:

  • 你的想法變了:你開始質疑、探索,不再輕易接受現成結論。
  • 你的行為跟著變:你會主動去尋找不同意見,而不是待在舒適的同溫層裡。
  • 你的習慣因此養成:批判性思維和多元視角,從刻意練習變成了你的本能。

這個「想法 -> 行為 -> 習慣」的飛輪一旦轉動起來,你就不再是過去的你。你會發現自己更有自信、更有主見,也更能吸引到同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和機會。這就是從內在改變,進而改變外部現實的過程。

  1. 你將成為自己人生的「首席問題解決官」

在思考外包的狀態下,我們就像是生產線上的操作員,只能按照SOP(標準作業程序)處理問題,一旦遇到手冊上沒有的情況,就束手無策。

但當你建立了多元思維模型,擁有了全局視野後,你的角色就從「操作員」升級成了「首席問題解決官」

因為你知道,只有身處問題核心的你,才真正掌握了所有細微的背景資訊和個人感受。體制給的規則、專家給的建議、科技給的數據,都只是你決策的「素材」而非「聖旨」。你將有能力、也有信心,根據自己獨一無二的情境,整合所有資源,做出最適合你的決策。


思考並非永不外求:學會分辨三種問題脈絡

讀到這裡,我們似乎應該對所有「外包」都抱持警惕。但作者提醒我們,成為一個自主思考者,並非要事必躬親,而是要學會分辨問題的性質,從而決定何時可以放心授權,何時必須親自掌舵。

作者將生活中的問題,根據其因果關係的清晰度,劃分為三種脈絡:

  1. 簡單脈絡的問題:因果清晰,答案唯一
  • 定義:這類問題的因果關係就像一條直線,非常清晰。原因A直接導致結果B,只要移除原因A,問題就迎刃而解。
  • 例子:你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迷路了。原因是「不認識路」,解決方案就是「找到正確的路」。
  • 思考策略放心外包給科技或體制。 這種情況下,Google地圖或路標就是最可靠的「專家」。它們被設計出來就是為了解決這類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把思考外包給它們,高效且正確,我們應當充分利用。
  1. 繁雜脈絡的問題:多重原因,專家可解
  • 定義:這類問題的因果關係像一張電路圖,可能由多個獨立的原因造成,但只要找到那個出錯的「零件」並修復它,問題就能解決。雖然原因有多個,但它們之間是可分析、可拆解的。
  • 例子:你的電腦突然不能上網。
    • 原因可能是:Wifi開關沒開。 (修復:打開開關)
    • 原因可能是:路由器當機。 (修復:重啟路由器)
    • 原因可能是:網路線鬆脫。 (修復:插緊線纜)
  • 思考策略求助於專家,讓他們診斷。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要從眾多可能的原因中找出那一個「故障點」很困難。這正是專家的價值所在。我們的任務是找到對的專家,讓他們利用專業知識來「除錯」,並提出解決方案。
  1. 錯綜複雜脈絡的問題:因果交織,結果未知
  • 定義:這是最棘手的一類問題。它的成因不是單一零件故障,而是一個系統中多個因素相互作用、動態演變的結果。在這裡,移除任何一個單一原因,都無法保證問題能被解決,甚至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新問題。它沒有標準答案,也無法被精準預測。
  • 例子
    • 「如何教育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沒有任何一本育兒手冊能給出標準答案。
    • 「我應該辭職去創業嗎?」—— 市場、團隊、個人能力、時機等無數因素交織在一起。
    • 「如何提升團隊的創新能力?」—— 這涉及到公司文化、激勵機制、人員構成等多個動態變量。
  • 思考策略必須啟動自主思考,親自指揮。 在這個領域,任何專家、科技或體制都只能提供「視角」,而不能提供「答案」。你必須:
    • 耐心觀察,收集來自不同領域的見解。
    • 小步快跑,通過不斷的實驗和試錯來探索可行的路徑。
    • 整合反思,根據即時反饋來調整你的行動。

總結來說,作者並非要我們拒絕外援,而是要我們先學會「診斷問題」。看清眼前的問題屬於哪種脈絡,我們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決策:對「簡單」問題放心授權,對「繁雜」問題善用專家,並將我們最寶貴的思考精力,全部投入到那些真正定義我們人生的「錯綜複雜」的挑戰之中。


結尾:你的好奇心,從一個「為什麼」開始

以前我總覺得「保持好奇心」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它的真正意義是:啟動思考的引擎。

而啟動的鑰匙,就是不再滿足於別人給的答案,轉而開始追問問題的本質。

當我開始有了這個想法,改變就發生了。我在辦公桌前貼了個大大的「Why」。當團隊成員興奮地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時,我會習慣性地看看那個字,然後問他們:「聽起來很棒,但我們可以回頭想一下,我們『為什麼』要打造這個東西呢?我們想幫助誰?能帶來什麼改變?」

很多時候,這個問題會讓大家停下來,然後發現我們可能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所以,不要只迷戀那些看起來完美的答案。有時候,只需要多問一個「為什麼」,就足以讓你避開陷阱,看見一個更開闊、更真實的世界。這就是自主思考的開始,也是你能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喜歡本文嗎?請支持我,讓我能繼續創作更多不同的內容🙌感謝🙇‍♂️

支持我的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ng Wong的沙龍
7會員
52內容數
閱讀是為了通過書本認識世界、獲取靈感和改善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生活。在此主要分享一些我自己從書中獲得的一些靈感、啟發、見解等內容
Seng 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6
我以為決定是我自己作出的,但是原來別人已經為我安排好了。
Thumbnail
2025/08/16
我以為決定是我自己作出的,但是原來別人已經為我安排好了。
Thumbnail
2024/12/10
不經不覺,我已經快要進入中年的時間,因此也需要開始面對所謂的「中年危機」。或許每個人面對的中年危機並不相同,我在此所面臨的問題包括身體機能的衰退,同時也包括在工作上的左右為難。正因為我開始有了這些煩惱,才讓我覺得需要學習如何面對自己人生接下來的時間。《重啟人生》這本書剛好給了我這方面的啟啟發。
Thumbnail
2024/12/10
不經不覺,我已經快要進入中年的時間,因此也需要開始面對所謂的「中年危機」。或許每個人面對的中年危機並不相同,我在此所面臨的問題包括身體機能的衰退,同時也包括在工作上的左右為難。正因為我開始有了這些煩惱,才讓我覺得需要學習如何面對自己人生接下來的時間。《重啟人生》這本書剛好給了我這方面的啟啟發。
Thumbnail
2024/11/20
請問你知道軟能力有何用嗎?有沒有想過自己明明有一技之長,但為什麼沒有機會發揮嗎?這可能是因為你的軟能力不夠。今天要介紹的書是由吳軍所著的《軟能力:那些學校裡學不到卻讓你終身受益的底層能力》。
Thumbnail
2024/11/20
請問你知道軟能力有何用嗎?有沒有想過自己明明有一技之長,但為什麼沒有機會發揮嗎?這可能是因為你的軟能力不夠。今天要介紹的書是由吳軍所著的《軟能力:那些學校裡學不到卻讓你終身受益的底層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個人公開分享的想法與意見都是寶貴的,我們可以從每個人的想法與做法上學習到很多,但不要讓你自己成為一個按照他人標準答案生活的人,不要害怕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自己做決定、不要害怕自己做的決定不是最好的。
Thumbnail
每個人公開分享的想法與意見都是寶貴的,我們可以從每個人的想法與做法上學習到很多,但不要讓你自己成為一個按照他人標準答案生活的人,不要害怕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自己做決定、不要害怕自己做的決定不是最好的。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生活的心得,強調放下束縛,接納無常的態度,並且強調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有意義。作者以生活案例說明,並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生活的心得,強調放下束縛,接納無常的態度,並且強調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有意義。作者以生活案例說明,並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以為,問題的背後都有正確答案?今天要帶給大家的是解局思考:如何突破無解的死局,找到自己的活路?在翻開本書你能看到的是「思考的能力」是一項技能也是一項技術,因為「思考的能力」不完全是天賦,而是可以透過後天努力所培養的個人特質,但其實現況是,我們會因為教育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以為,問題的背後都有正確答案?今天要帶給大家的是解局思考:如何突破無解的死局,找到自己的活路?在翻開本書你能看到的是「思考的能力」是一項技能也是一項技術,因為「思考的能力」不完全是天賦,而是可以透過後天努力所培養的個人特質,但其實現況是,我們會因為教育
Thumbnail
瞭解解決問題的前提,避免篡改事實認知,並減少個人偏見。本文介紹提升洞察力與思維靈活性的方法,以及突破思維的發想,包括自我決定論對人類需求的定義、過度自信的形塑認知偏差、情感與信仰對人的影響力等。
Thumbnail
瞭解解決問題的前提,避免篡改事實認知,並減少個人偏見。本文介紹提升洞察力與思維靈活性的方法,以及突破思維的發想,包括自我決定論對人類需求的定義、過度自信的形塑認知偏差、情感與信仰對人的影響力等。
Thumbnail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Thumbnail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進行自我反思立意良善,但反思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陷阱,需要有所意識才能有效避免。
Thumbnail
進行自我反思立意良善,但反思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陷阱,需要有所意識才能有效避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