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與自我之間,有一種設計靜靜發揮—不爭奪,不解釋,只是默默存在。 在教育裡也是如此。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被推進,而是需要被等待、被理解、被允許慢慢長出自己的頻率。 -------------------------------------
設計靜靜發揮 #6
在這個「大家都在補」的時代,教育似乎成了一場集體焦慮的競賽。孩子們被安排進補習班、奧數課、英文密集班,彷彿只要稍微慢一步,就會被世界遺忘。 但我選擇停下來—不是因為我不在意孩子的未來,而是因為我更在意他們的現在。 我所信仰的教育,不是主流的、不是標準化的,甚至可能被誤解為「放縱」。但它是深刻的,是情感完整的,是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節奏的。教育的方向:從外在表現轉向內在感受 主流教育強調成績、排名、升學路線。 而我更關心孩子的情緒狀態與學習動機。 當小孩拒絕補英文,抗拒奧數,我不急著安排課程。我先問:「你為什麼不想?你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這不是逃避,而是陪伴。 因為我相信,真正的學習,是從被理解開始的。 這也是人類圖裡的第一步—辨識設計是否正在回應,而不是被推動。 教育的節奏: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剛剛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開花季節。 有些薦骨還沒說「嗯!」,有些情緒還在等待清晰。 可能需要先在動畫裡聽見英文的旋律, 可能要在迷宮遊戲裡感受數學的邏輯。 他們不需要被推著走,而是需要被允許慢慢長大。 我願意等—等他們準備好、等他們自己想學。 這樣的學習,雖然慢,但深。 這是設計的節奏,不是制度的時程。 教育的角色:從安排者轉向守護者 我不是孩子的推動者,而是他們情緒的翻譯者、學習節奏的守護者。 我觀察他們的反應、傾聽他們的沉默、陪伴他們的抗拒。 我不用補習來證明我有在管教,而是用理解來證明我有在愛。 這樣的角色,常常不被看見,甚至被誤解。 但我知道,這是我最真實的教育身份。 也是我設計裡最自然的頻率—不主導,只守護。 教育的成果:不是分數,而是韌性與完整 我不追求可量化的成果,而是相信那些難以量化的東西—情緒的穩定、好奇心的延續、自我表達的勇氣。 這些成果不會出現在成績單上,但會在孩子面對世界時,成為他們的根。 這是設計的根系,不是制度的成果表。 --------------------------------------- 我正在走的,是一條非主流教育之路
這條路不在主流軌道上,但它有自己的方向感。 它不是反對體制,而是為孩子們保留一塊還能呼吸的空地。 它不是放任,而是深度的陪伴。 它不是不負責任,而是更負責地守護孩子的情緒與節奏。 我知道,這條路不容易走。 但我也知道,它值得。 因為設計不需要被推進,只需要被允許靜靜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