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與自我之間,有一種設計靜靜發揮—不爭奪,不解釋,只是默默存在。這不是逃避,而是活出設計。
對於有情緒權威的人,是等待清晰;
對於生產者,是等待回應;對於投射者,是等待邀請;
對於顯示者,是等待內在衝動的指引。
但在某些職場裡,這些等待被誤解為「不積極」、「不配合」。 語言不再是連結,而是審判。
設計,不是被看見,而是被格式化。
-----
設計靜靜發揮 #5
在職場上,總是有意見不合的議題。大家各說各話,沒有共識時,問題就被歸咎於「溝通」。但我聽見的不是溝通失敗,而是語言的失落。
不是我不願意配合,而是每一次照著指令行動,都像是在放棄一部分的自己。
身為生產者,我對那些指令沒有回應。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薦骨沒有「嗯!」的聲音。
這份工作的代價,難道是要放棄某部分的自己嗎?
在這裡,語言不是橋樑,而是審判。不照著高層的作法,就會被質疑。不是因為錯,而是因為不同。 語言不再是交流,而是控制。
不是「你怎麼想」,而是「你應該怎麼做」。不是「我們怎麼一起完成」,而是「你為什麼還沒完成」。
這些語言,無法辨識設計的節奏與權威。它們只聽得懂效率,聽不懂頻率。
我開始懷疑,語言是否還能承載設計的頻率?
是否還能讓我在工作裡靜靜發揮?
還是我只能在沉默中保護自己,
在不說話的空隙裡,維持一點設計的完整?
這不是反抗,而是辨識。辨識語言何時失效,何時成為壓抑的工具。辨識自己何時不再回應,何時開始退場。辨識哪些語言是頭腦的聲音,哪些語言是身體的智慧。
我開始懂得:
真正的工作,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讓設計有空間存在。 讓語言不再是審判,而是呼吸的橋樑。
讓每個人都能靜靜發揮—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不失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