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很久以前曾經 PO 過一則轉發的內容,提到「吃飯更容易達成成交」。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特別,也正好可以延續上一篇文章的主題。上一篇文章提到,為什麼那些傳福音的人會選擇面對面而不是線上方式,走進別人的家庭或空間進行分享。這種面對面的互動,其實與「吃飯促進成交」的概念是相通的。
- 飯桌上的生意有科學依據
飯桌上談生意不只是文化習慣,而是有心理學依據。原則者記錄了一千場對話,其中五分之一發生在餐桌上。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信息與好心情聯繫時,更具有說服力。1965 年,耶魯大學的研究顯示:學生在閱讀信息時享用花生和可樂,更容易被說服。好心情能增強說服力,使人透過「玫瑰色眼鏡」看待世界。
另外,「民以食為天」,心理學家也認為,共同進餐比其他情境更容易帶來好心情,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思考,更容易受到他人觀點的影響。因此,共同進餐對人際交往有積極作用。 - 案例與商務應用
免費試吃或商務聚餐,都能增加成交機會。無論是賓館、咖啡廳,目的都是營造良好氣氛、建立和諧的客戶關係。有時候,為了贏得客戶,投入的成本是必須的,即便生意未成,也能留下好感,為未來合作鋪路。
轉述內容 ----(資料來源:《好書天天伴》)
在上一篇文章,我提到面對面的能量難以言喻,但卻真實存在。效率雖重要,但對人的互動,更需要同理心與包容心。每個人的能力、認知與經歷不同,如果缺乏同理,過程中容易增加對方壓力。在職場中,如果溝通不當,甚至帶情緒,可能衍生語言污辱或職場霸凌,導致升遷或合作機會受影響。我們需要讓對方理解行動的原因,並願意配合。這正是溝通能力與說服力的重要性。
我曾從事培訓業務,從面對面拜訪客戶、安排約訪,到線上研討會與視訊銷售,經歷了完整過程。
- 初期:30 歲投入培訓業,密集拜訪客戶、安排產品體驗與交流,累積經驗與業績。
- 後期:線上研討會與視訊銷售,增加效率與覆蓋面,但也面臨與線下方式的矛盾。
這段經驗讓我體悟到:碰面的能量難以用言語描述,但卻能真實影響成果。即便業務成功與否,面對面交流累積的人際關係都是寶貴資產。
影響力等於財富:影響力越大,創造財富的機會也越多。對業務員而言,線下與線上的結合能擴大影響力,增加營業額,提升可持續經營能力。
中庸之道適用於此:線下有能量,線上有便利,兩者兼顧,才是最理想的策略。
我觀察到,如果過度依賴線上溝通,關係容易淡化。曾有合作夥伴因缺少線下互動,最終關係漸行漸遠。這提醒我們:
- 不要污名化面對面交流
- 適時的碰面與互動,是累積長期信任與關係的核心
- 即使當下未談成生意,也是在為未來合作奠基
最終,一切都是副業,做人是本業。把人做好,面對面的能量與關係累積,會自然轉化為長期的業務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