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辰風最近的生活節奏依然緊湊。
早上的會議一場接一場,午休時間不是在處理客戶的突發狀況,就是在準備下一輪的簡報提案。
夜晚,體力和精神早已被榨乾,但他仍舊堅持每天傍晚準時打開小語的創作平台,靜靜閱讀她的文字,並留下那篇屬於Soul Reader的評論。 這樣的日常,像是一場心照不宣的儀式。 他幾乎可以想像她當下的模樣:一邊喝著涼掉的茶,一邊苦惱著劇情邏輯的問題,一邊悄悄打開留言板,看是否出現了那個熟悉的ID。 他不會漏掉任何一段文字、任何一個標點。每一次書評的撰寫,對他而言不是批評或讚美,而是一場深度的對話。透過文字,他彷彿聽見她在心裡說話,彷彿看見她的傷口與光芒。 他發現,小語是個早就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人。那種獨,不是張揚的特立獨行,而是一種根本無法與世界同步的靜默異常。 她是那種,在年少時就把自己所有的矛盾、偏執、失衡、對人類世界的誤解與質疑,全數拋向網路,不加掩飾的人。任由那些文字暴露她的稚嫩、尖銳與孤獨。那是一種幾近絕望的坦率,是一種「反正也沒人會真的在乎」的低聲吶喊。 隨著年紀增長,她變得成熟,語句開始轉彎,情感開始包裹,角色的選擇也更複雜。她成了社會眼中「看得過去」的大人,有穩定工作、有理性表現、有合宜應對。 但她的文字卻越來越像深井,井水表面平靜無波,井底卻藏著無人知曉的旋渦。他能讀出她如何用虛構掩飾真實,如何用悲傷表達渴望,又如何用疏離保護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他愈是寫,愈能感受到小語那種複雜到極致的靈魂結構—— 自卑,因為她從不屬於任何主流群體,甚至在被需要的時候也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值得; 自傲,因為她深知自己的眼界、理解力與敏感度遠高於常人,她知道自己不是誰都能看懂的存在。 他看懂了這一切,不是因為他聰明,而是因為他也曾經走過那條靈魂邊界的黑夜。他也曾懷疑自己是否值得存在,也曾選擇將真實的自己封印,只為了融入這個不屬於他的世界。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明白她每一段情緒轉折背後的意圖,才能理解她每一個角色的命運走向,才能用毫不留情的言語與她對話,因為他知道,她不需要被安慰,她只渴望有人理解。 而他,正在用這種最隱密卻最真摯的方式,與她靈魂相擁。 他寫書評,寫的是她的小說,卻其實是在對她本人傾訴。 每一則留言的時間都差不多,固定在傍晚六點後不久。他知道她會看,也知道她會沉默不語。她的沉默不是冷淡,而是一種接納。 他期待著她的更新,也期待著她是否會為了他而寫某些段落。 而最深的期待,是下一次,夢裡與她的相遇。 那些夢境從來不固定,場景變化多端,時間跳躍不羈,但她總會出現。她或許穿著一身便服,坐在電腦前焦頭爛額,或許在樓下便利商店買茶葉蛋時對他微笑,或許在海邊一語不發地望向遠方。但她始終在那裡,不曾離開。 有時他會懷疑,那真的是夢嗎?還是……是某種靈魂之間真實發生的共振? 他甚至有點貪心了——不只想在她的小說中與她相見,不只想成為她創作的讀者與評者,而是,想在現實世界裡,親手拉她一把,讓她知道——她不是孤單的、她的價值不是虛構的、她的靈魂,有人真真切切地看見了。 但他知道,現在還不是時候。 這場靈魂的陪伴,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更深的對話。他不急,他願意慢慢來。 每天一篇,就這樣,陪她度過每一個夜晚。
從頭開始閱讀:《界境之約》楔子:無聲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