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一個越來越多人關心的話題——失智症。
您可能看過新聞或聽朋友說,失智症讓人記憶模糊、行為改變,感覺很可怕。
但其實,了解它的成因、怎麼預防和治療,能讓我們更有準備,過得安心一點。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年輕化的趨勢也讓人注意。
我會用簡單的話,分享科學上的知識,幫您一步步搞清楚。

####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大腦功能慢慢退化的情況,影響記憶、思考和日常行為。
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約占六到七成。
想像大腦像個圖書館,失智症就是書架上的書亂了、丟了,讓您找不到回憶或解決問題。
症狀從忘事開始,像忘記放鑰匙的地方,到後來可能不認家人或迷路。
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有30萬人左右有失智症,隨著老人變多,未來可能更多。
但好消息是,早發現早處理,能讓生活更好。
#### 失智症的可能成因
失智症的成因複雜,但科學研究找到一些關鍵因素。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台灣衛福部2023年資料,主要成因包括:
- **年齡**:60歲以上風險高,年紀越大,大腦細胞自然減少。
- **遺傳**:有些人家族有特定基因變異,像APOE-e4,增20-30%風險,但不是一定會得。
- **生活習慣**:抽菸、喝酒過量、缺乏運動,會讓血管變差,傷大腦細胞,增15-20%風險。
高血壓、糖尿病沒控好,也容易讓大腦發炎。
- **其他**:頭部受過傷、長期壓力大、睡眠不好,都可能加重大腦負擔。
#### 如何預防失智症?
好消息是,失智症能預防!
根據2025年《The Lancet》委員會報告,修改生活方式可降低40%風險。
以下是簡單方法:
- **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類、魚類,少吃加工食物。地中海飲食(如橄欖油、堅果)能護大腦血管,降15%風險。
- **規律運動**:每週150分鐘中等運動,如快走或游泳,讓大腦血流好,增腦細胞,降20%風險。
- **腦力訓練**:讀書、玩拼圖、學新東西,刺激大腦神經,降10%風險。
- **控好血壓血糖**:定期量血壓、血糖,保持正常,降15%風險。戒菸少酒也很重要。
- **睡好覺**:每天7-9小時睡眠,讓大腦休息,降10%風險。
台灣人愛吃夜宵、抽菸,改成多走路、多吃菜,就能防失智!
#### 失智症的治療方式
目前失智症無治癒藥,但及早治療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根據《Alzheimer's Association》2025年報告,主要治療包括:
- **藥物**:用膽碱酯酶抑制劑(如Donepezil)緩解記憶問題,適用早期患者,改善30%症狀。
- **生活調整**:規律作息、腦力遊戲、音樂治療,減緩退化,讓患者獨立更久。
- **復健**:物理治療練平衡、認知訓練練記憶,降20%跌倒風險。
- **支持療法**:家人陪伴、心理輔導,減30%情緒問題。
- **新進展**:2025年新藥如Lecanemab能減緩阿茲海默症30%,但適用早期患者。
治療重點是團隊合作,包括醫師、營養師和治療師。
台灣有失智症中心,如台大醫院,能提供全方位幫助。
### 失智症的進程與台灣的分級資源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逐漸退化的狀況,會影響記憶、思考和日常生活。
雖然它是不可逆的,意思是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及早發現和處理能緩解症狀,讓生活更好。
根據科學研究,失智症的進程通常分為幾個階段,每階段症狀不同。
下面我用簡單的話,說明失智症的常見進程(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型為主),以及台灣的分級方式和可用資源。
這些資訊來自權威機構如美國阿茲海默協會和台灣衛福部,目的是幫您了解並及早準備。
#### 失智症的常見進程
失智症的進程因人而異,但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輕度、中度、重度。
這些階段可能持續幾年到十幾年,視個人健康和治療而定。以下是典型表現:
1. **輕度階段(初期,約2-4年)**:
- 症狀:記憶力變差,像是忘記最近的事、放東西的位置,或重複問問題。可能有輕微情緒變化,如焦慮或退縮,但日常生活還能自理。
- 生活影響:工作或開車開始出小錯,但能獨立生活。您有沒有忘記約會或買東西清單?
- 科學說明:大腦的海馬區(負責記憶)開始退化,但腦部其他部分還正常。
2. **中度階段(中期,約2-10年)**:
- 症狀:記憶更差,認不出家人、迷路、行為改變如徘徊或情緒暴躁。語言和判斷力變弱,可能忘記怎麼穿衣或煮飯。
- 生活影響:需要家人幫忙日常生活,但還能做簡單事。您有沒有看到老人忘記回家的路?
- 科學說明:大腦退化擴大到額葉(負責判斷)和顳葉(負責語言),神經連結斷掉。
3. **重度階段(晚期,約1-3年)**:
- 症狀:完全失憶,不認親人、無法溝通、吞嚥困難、臥床不起,常合併感染如肺炎。
- 生活影響:需要全天候照顧,生活品質下降。
- 科學說明:大腦廣泛損傷,神經細胞大量死亡。
這些階段不是固定,混合型失智症(如阿茲海默加血管性)可能進展更快。
台灣失智症約30萬人,女性多於男性,平均從輕度到重度需5-10年。
#### 台灣失智症的分級與資源
台灣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分級,從0到3級,評估症狀嚴重度。以下是分級和資源,來自衛福部和台灣失智症協會:
1. **CDR 0.5級(極輕微)**:
- 情況:輕微忘事,日常生活正常。
- 資源:可申請衛福部長照服務評估,若符合長照需要等級2級以上,可用居家服務(如居家護理)。台灣失智症協會有免費講座和支持團體,幫您了解預防。
2. **CDR 1級(輕度)**:
- 情況:記憶差、情緒不穩,能自理但需提醒。
- 資源:申請身心障礙證明(需3-6個月診斷),享有補助如醫療費減免、居家復健。長照2.0提供喘息服務(家人休息幾小時),或日間照顧中心(如台北失智共照中心),每天幾小時活動。
3. **CDR 2級(中度)**:
- 情況:認人困難、行為改變,需要幫忙日常生活。
- 資源:長照2.0補助居家照顧(如護理師上門),或社區型失智症中心(如新北市友善台灣計劃),提供團體活動和諮詢。經濟補助如低收入戶長照費減免。
4. **CDR 3級(重度)**:
- 情況:完全依賴、無法溝通。
- 資源:申請機構照顧(如養護中心),衛福部補助費用(依經濟別)。台灣失智症協會有家屬支持熱線,幫家人減壓。嚴重者可申請身心障礙手冊,享交通補助和稅務優惠。
台灣資源豐富,長照1966專線能查詢附近共照中心。若家人有失智,及早申請身心障礙證明,能用更多資源。
#### 結論
失智症進程從輕度忘事到重度依賴,台灣用CDR分級,資源從支持團體到機構照顧都有。雖然不可逆,但預防和早治療能緩解。台灣的您,試試多動腦、多運動,護大腦健康!若家人有症狀,撥1966查資源,早發現早安心。
失智症常因年齡、生活習慣引起,但多運動、健康飲食、睡好覺,就能降低風險。
治療雖無特效藥,但藥物和生活調整能緩解症狀,讓生活更好。
台灣的您,從今天開始多吃菜、多走路,護大腦健康!若家人有症狀,早看醫生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