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會弱化到趨近於0!一點小改變,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成果。
曾經有一位老師,因為看見許多學生都在玩某類型的手遊,覺得十分好奇,這類的手遊到底哪裡好玩?於是他在寒假時對自己進行了一場「人體實驗」。
老師說:「一開始,我想說能克制住,但沒想到越玩越上癮,那幾天,除了吃飯睡覺做事,都拿來玩手遊。直到我讀到《欲罷不能》這本書時,才明白一個道理:不是玩家沒有自制力,而是在手遊的背後,有上百個人努力瓦解你的自制力。他們都是洞悉行為心理學的專家,深諳如何讓你對遊戲死心塌地。」校門口的石製椅子上坐了三個孩子,看來應該是下課後等待家長來接,三個孩子有同樣的動作,就是眼睛緊盯著手上的手機,隨著遊戲的節奏移動自己的手指。本來要回家的我把車停了下來,原本想去提醒小孩,沉迷3C遊戲是不好的,此時腦袋突然閃過了一個念頭,不如來觀察觀察,在孩子被家長接走之前,可能會發生那些插曲。
半個小時後,孩子才陸續被家長接走,這半個小時發生了那些事?
經過這群孩子的有家長、老師、同學、陌生人,超過100人,超過九成人的眼神都有在這三個小孩的身上停留過,但並沒有任何人有做特別的事,而且孩子們相互交談時,眼睛仍會停留在手機遊戲上。
對於這件事,我腦袋裡產生了幾個想法:
一、手遊之所以讓人沈迷,是因為立即性的回饋,相較之下,閱讀書藉所得到的回饋比較不明顯。
二、那麼多人經過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顯見這類情形經常發生。
三、如果這三個孩子手上拿的是書與路過人的互動又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玩手遊,沒有任何人強求孩子要不要玩,是孩子主動爭取的情境;換言之,愛讀書,如何讓孩子養成主動的習慣,轉換如玩手遊一樣的期待,是可以努力的行為轉變技術。
其實要型塑孩子符合家長、老師的期侍,不是沒有辧法,然成功的要件取決於處遇時的正確思維。今天的一堂課,課程的內容是資料分析。在上課時談到:孩子畢業之後開始賺錢時,如果孩子的月薪是四萬元,一萬元要給父母家用。
這時有一個孩子舉手問:為什麼要給父母家用。
我說:奉養父母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孩子A:家長又不缺。
老師:不管缺不缺,這是基本的孝道。
孩子A:如果父母跟我借錢,我就會給。
孩子B:我媽對我說,只要能養活自己就可以了。
孩子C:我爸對我說,不向我拿錢就很感謝了。
這個主題,你一言,我一語,持續了約十分鐘。
從以上的師生的對談中並不難察覺,父母、師長隨心、不合宜的思維、行止與言語互動,久而久之,經過時間的變化,常常影響到了孩子直接的認知,等到形成意念,孩子表現出來的觀感、說法,令父母、師長無法接受時,此時再想辦法要調整,恐怕已經緩不濟急。
每一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比較特別的部份。每一個家長內心裡都知道孩子有那些特質與天分,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特質激發出來,如何細心培養孩子的這種本質,因為藉由這些特質,可以引領導孩子平日的生活與學習,成就孩子的未來。可惜的是,大部份的家長和師長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作為去激發孩子獨一無二的特質,時間過了,這些特質會變成一種當然,只留在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