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格友,今天要帶大家穿越到康乾盛世。
我們常說「盛世」,往往想到皇帝勤政或街市繁華,但在背後,還有無數儒臣在五常之道上的掙扎與守望。
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這幾位清代人物,如何在仁、義、禮、智、信之間做出抉擇,而乾隆皇帝,又如何以中庸智慧做出決策,影響整個國家與百姓。
登場人物(五常分工)
- 張廷玉(義):仕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忠義著稱,是漢臣楷模。
- 劉統勳(信):乾隆朝清廉名臣,一諾千金,寧觸權貴不失信於民。
- 紀曉嵐(智):主持《四庫全書》,才思敏捷,懂得在直言與保身之間拿捏。
- 陳廷敬(禮):康熙帝老師,修纂《康熙字典》,深信制度與禮制能安邦。
- 朱彝尊(仁):江南文士,關懷百姓疾苦,強調「仁者愛人」。
文淵閣的爭論
乾隆二十五年秋,北京城銀杏染金。夜裡,文淵閣燈火通明,五位文臣齊聚。
張廷玉沉聲道:「浩瀚典籍,當以忠於聖意為大,絲毫不可輕忽。」
劉統勳皺眉:「若刪改過甚,失信於士林,恐天下皆議。」
紀曉嵐低笑道:「兩位大人皆有理,但世道險惡,智者當權衡利害,先保存書籍再考慮刪改。」
陳廷敬正色道:「典籍須合乎禮制,既保存文化,又維護朝廷威嚴。」
朱彝尊歎息:「若無仁心,典籍又如何能真正教化百姓?」
五人對望,彼此心知,這不僅是學術之爭,更是價值觀的抉擇。
儒者的掙扎
- 義(張廷玉):忠於皇帝,但若皇命與義理衝突,他該順命還是堅守原則?
- 信(劉統勳):減賦承諾受阻,若違背對民的諾言,他的信譽該如何維持?
- 智(紀曉嵐):禁書可能毀損,直言或沉默都各有風險,他如何保存知識?
- 禮(陳廷敬):禮制能安邦,卻也可能束縛官員靈活執政,他應如何拿捏?
- 仁(朱彝尊):愛民如子,但政策無法改變,他能做什麼具體行動幫助百姓?
皇帝的中庸智慧
燈火深處,乾隆帝端坐案前,沉思良久。
他明白:
- 若完全保存典籍,可能留下對朝廷不利的思想;
- 若全面刪改,則士林失望,百年後被指為焚書。
這是一道「權衡利弊」的難題。
治國之道,在於中庸。
乾隆下旨: 「書籍應完整保存,以資後世;有悖逆文字,可適度刪修。」
他以中庸智慧,決定在忠義、仁心、誠信與權威之間取得平衡;
在智慧與禮制之間,制定兼顧實務與制度的規範; 以具體行動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並讓典籍可供後世研讀。
夜晚的北京
文淵閣外,北京萬家燈火逐一點亮。
五位儒臣各守仁、義、禮、智、信,透過日常政務、編書、諫言等行動,實踐他們的信念; 乾隆帝則透過下旨、政策與制度調整,把五常之間的矛盾化解,使整個政務運作平穩,百姓生活安定。
盛世之所以長久,正因君與臣、權與德,在行動與決策中找到可持續的平衡。
現代啟示
歷史的發生事件與現今所遇到的事件看似乎並不遙遠。
現代社會,我們面臨的問題,如疫情資訊公開、科技AI治理、環境政策等,都需要在不同價值之間做具體抉擇。
真正的智慧,不是追求理想的完美,而是以具體行動兼顧多方利益,中庸權衡的考量。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人並非完美無缺,但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優點。
張廷玉有義,劉統勳有信,紀曉嵐有智,陳廷敬有禮,朱彝尊有仁。
他們的缺點並未抹去他們的優點,反而讓各自的長處更加鮮明。
對我們而言,重點不是用力包裝缺點,
而是去發揮並放大自己的優點,因才適用,不執著在完美無缺的假象, 而是那份真實而獨特的性質品格。
人無完人,但每個人都有可學之處。 就像五位儒臣各有所長,而非費力掩蓋缺點。
具體地說:
- 善於溝通的人,就用溝通解決問題;
- 善於分析的人,就用判斷帶來效益;
- 善於規劃的人,就讓制度更有效運作;
- 善於關懷的人,就用行動改善周遭環境。
透過適才適用加上落實行動,每個人的優點都能在日常中產生影響,推動團隊、社群或社會向前。
親愛的格友們,你觀察到自己的優點?請不要把它隱藏起來。仔細找找你一定有符合以下某個特性。
張廷玉的 忠義?
劉統勳的 誠信?
紀曉嵐的 智慧?
陳廷敬的 禮制?
朱彝尊的 仁心?
還是乾隆帝的 中庸決策?
也許答案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之中——
去觀察、去行動,發揮自己的天性,才是真正可持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