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價值不一定在其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能為人生帶來何種改變?
早上遇到公民老師。
老師說:段考了,正在幫孩子整理重點。遇到理化老師。
老師說:段考了,正在幫孩子整理練習題庫。
遇到英文老師。
老師說:段考了,抽空幫孩子整理重要的單字與句型。
隨後英文老師對我說,班上今天的表現讓他很開心,尤其是導師的表現。
明天要抽背英文,英文老師為了協助孩子把整段英文文章背起來,將文章內容(含中文解釋)寫在黑板上,然後抽同學上去唸。
遊戲規則:
一、第一個上去的同學,照著黑板上的內容唸完後抽出下一個同學。
二、老師將黑板上文章的內容擦掉英文部份(二行),第二個同學要依自己的記憶唸完整篇文章,再抽出下一個同學。
三、依序直到黑板上文章的內容只剩中文注釋,最後一個同學順著中文注釋的引導背完整篇文章。
這是情境營造的好機會,坐在後面的我立馬舉手,自願要第一個上去唸,唸完之後,抽出了第一位同學,隨後被抽到的十三位同學都很大方,上台在英文老師的引導之下,順利完成任務,把整篇文章背完,其它沒有被抽到三位同學直乎可惜,沒有表現的機會。
事後英文老師寫下了一段話。
英文課準備明天要抽背的課文時,導師身先士卒,第一個跳出來唸,勇氣可嘉。這就是能夠帶動整個班級的精神所在,太讚了!孩子們在導師的精神感召之下,也一個個卯足全力,勇敢地上台大聲唸出來了。
嘗試聽見自己的聲音,思考與時間的關係…孩子的學習成長歷程中,老師的角色很重要,一個簡單的話語、決定,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學生:老師!你可以幫我抄這一張練習卷嗎?
老師:為什麼要抄。
學生:因為考不好,被罰?
老師:抄了多少了?
學生:五遍了。
老師:要抄多少?
學生:十遍。
老師:抄了這麼多,有什麼感想?
學生:一直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抄什麼,很煩。
事實證明,這個處罰方式產生負面效果的機會會比正面效果的機會高出很多,比較有效的處遇,應該去探究孩子學不好的原因,對症下藥,多少可以找到比較合適的處罰方法。
以前曾經處理過一個非行行為,個人覺得最後的結果是我樂見的。
這天的中午,班上的一個孩子偷了同學的200元,瞭解原因:孩子平日沒有零用錢,看到同學抽屜裡的200元,順手就拿走了,單純的只是想到福利社買東西吃,順手牽羊的行止是不容許的,但如何讓孩子有改錯的機會,是我想努力的。
放學後,先和孩子談了中午所犯的事件,孩子承認錯誤,願意接受處罰,接著我拿了200元給孩子,要孩子放回原位,並和孩子溝通,聘請孩子為班上的鐘點義工,孩子固定付出中午的時間與體力,老師支付每日十元的激勵金給孩子,一個月過去了,孩子在不失自尊的狀態下,還清了欠款,也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應該的代價,這種處遇方式,不一定是最合適的,也說不上是雙贏,但卻是我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