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十八章進入耶穌受難的歷程,記載祂被捕、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及耶穌在大祭司與彼拉多面前受審。本章的焦點在於:基督自願順服,彰顯祂是掌管全局的救主,而人的軟弱與世俗權勢卻成為鮮明的對比。
一、耶穌被捕(18:1–11) 耶穌與門徒過了汲淪溪,進入一個園子。猶大帶著兵丁來逮捕祂。耶穌明知一切將臨到祂的事,卻主動迎上前,說:「你們找誰?」(v.4)當祂表明「我就是」時,他們往後退倒在地(v.6),顯示祂的神性權能仍在。 祂求釋放門徒,自己卻甘心被捕(v.8)。彼得用刀砍掉大祭司僕人的耳朵,耶穌卻制止他,說:「我父所給我的杯,我豈可不喝呢?」(v.11)。
屬靈意義:基督的受難不是被動的犧牲,而是自願順服父旨意的行動。祂的全能彰顯在祂的順服與自我約束中,而非武力對抗。 二、彼得的不認主與大祭司的審問(18:12–27) 耶穌被帶到亞那面前,亞那盤問祂的教訓與門徒。耶穌回答,祂一向公開講論,叫他們去問聽見的人(v.20–21)。一名差役因祂的回答打祂一巴掌,耶穌仍以真理回應(v.23)。 彼得此時三次不認主(v.17、25、27),應驗了耶穌的預言。雞叫之時,彼得的軟弱完全暴露。 屬靈意義:人自以為剛強,卻在壓力中顯出軟弱。唯有基督始終持守真理,即便在羞辱中也不妥協。祂的堅定與人的跌倒形成強烈對比,提醒信徒對己需存謙卑,對主須靠賴祂的恩典。三、彼拉多面前的審判(18:28–40) 猶太人將耶穌帶到彼拉多面前,卻不肯入衙門,怕污穢不能吃逾越節(v.28)。他們表面守律法,卻同時圖謀殺害無辜者,顯示宗教的虛偽。 彼拉多審問耶穌是否是猶太人的王。耶穌回答:「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只是我的國不在這裡。」(v.36)祂又說:「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v.37) 彼拉多卻輕率地問:「真理是甚麼呢?」(v.38),顯出他雖面對真理卻不願接受。最後他因群眾壓力,釋放巴拉巴,將耶穌交付處死(v.40)。 屬靈意義:基督的國度屬靈而超越世俗權勢,祂以真理立國。世人常輕忽或拒絕真理,即使面對面聽見,也因私慾與恐懼而選擇錯誤。 《約翰福音》第十八章描繪出鮮明的對比:耶穌自願順服,面對被捕毫不退縮;彼得自信卻失敗,三次不認主;猶太領袖表面敬虔,內裡卻充滿虛偽與殺機;彼拉多雖知耶穌無罪,卻因懼怕與迎合群眾而妥協。
基督在其中顯明自己是真正的王,祂的國不屬於世界,卻超越一切世界的權勢。祂的道路是十字架,但十字架正是祂得勝與榮耀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