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配合成為習慣,情緒只能靜靜退場。有些配合,不是因為願意,而是因為不敢說不。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之一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 #23
在工作中,做好自己的事是基本。協助跨部門的事,是額外的。
不是不願意幫忙,只是心裡不舒服—因為永遠都是在配合,而自己的份內工作,沒人能幫忙分擔。
如果不幫忙,會被視為不合群。但幫了忙,自己的事沒做好,還是會被指責。
這種「怎麼做都不對」的語言, 會讓人開始懷疑:
自己是不是只剩下被使用的功能?
每天進入工作場合,都會覺得—又來了,又是壓抑的一天。
一天下來,才驚覺自己說不到幾句話,也不想跟人互動。就算有對話,也只是機械式的回應,完全就是失去靈魂的對談。
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陷入低氣壓而不自覺。
不是因為不想感受,而是太久被要求不要有感受。
不是冷淡,只是太久沒有人問:「你還好嗎?」
如果今天有人問:「你還好嗎?」
可能會愣在那裡,不知道怎麼回答。
因為太久沒有人問,也太久沒有人真的想聽。
其實不是沒感覺,只是感覺太久沒被允許存在。
如果真的有人願意聽,會說什麼?
是抱怨,是指責嗎? 其實都不是
只是想說:「我也有感覺,我也會累。」
不是在等理解,只是在等一個不需要假裝的空間。
這樣的自己是非常可憐的。可憐到只剩下自己與自己對話。
不是在逃避,只是在保留。
保留那一點點還沒熄滅的誠意,保留那一點點還想被理解的渴望。
不是冷淡,只是太久沒被允許誠實。
有時沉默,不是拒絕,而是保留。
不想再假裝沒感覺,因為那是還活著的證明。
---------------------------------------
願這則低語,在你心中悄悄安放一處柔軟的迴響。 因為在這個常被忽略的世界裡,我們都值得被理解,也值得活得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