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電商的奇幻冒險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上一篇提到我選擇來蝦皮的種種理由,我想其中最大的一點是我想要出國工作看看,而新加坡又是一個嘗試的成本相對不高的地方(例如相比歐美,新加坡距離很近,語言也不陌生)。

2021 - 2022 年左右,新加坡蝦皮和字節跳動從台灣找了不少人才,職缺包括軟體工程師跟專案經理,其中軟體工程師又分成好幾個專業 - 機器學習相關、後端、 SRE 、ML Ops 、還有更多我沒接觸過的領域,而我面上了那時候 Deep Team 三大業務之一的搜尋組,負責讓用戶在蝦皮 APP 搜尋時可以找到他們想要的商品。

面試流程

Deep Team 是蝦皮那時候負責「深度學習」相關技術的組,分成推薦、搜索、廣告三大業務,也是碩士研究機器學習的我最有興趣的業務。蝦皮那時候快速擴張,號稱快速面試只要面兩關,我填寫 google 表單後(沒錯,他們為求效率甚至使用 google 表單),沒多久人資就聯繫我,開始了我的面試流程。

第一關是線上筆試 (Online Assignment, 簡稱 OA) ,印象中題目是一些選擇題,考一些資訊工程的基本觀念,通過後我面了兩關,一關是招募主管,另一關應該是組內的工程師。工程師的關考了 Leetcode 題,我覺得難度介於 easy 與 medium 中間,還有幾題機器學習(ML)、深度學習(DL)的觀念題。主管也有問 ML, DL 領域的題目,還問了過去的經歷、來蝦皮的動機等等。

面試過了大概兩三週,我就拿到了 offer ,那時候我甚至還沒畢業、也還沒開始寫碩論,雖然經歷了一番跟微軟轉正機會的抉擇,我還是選擇了這個機會,提早確定之後的工作讓我畢業之際的壓力也小了不少。

題外話,後來聽說那時候的內推獎金高達新幣 5000 (約台幣 10 萬),萬分後悔沒有找裡面的學長幫我內推!

題外話之二,我也有面試字節跳動,但在面試時答錯了幾題沒準備到的機器學習問題,所以沒有錄取。後來聽說裡面的高壓環境,有點慶幸自己沒有進去。

開始在蝦皮的工作…嗎?

拿到 offer 距去新加坡公司報到相差了三個多月,沒想到裡面早已風雲變色。報到前幾週,突然接到蝦皮的通知,說原本面上的部門經歷了組織變動, Deep team 根據業務拆成了廣告、搜索、推薦三個組,需要的人力也被大幅縮減,我原本面上的職缺已經不復存在。

蝦皮安排了我和另一個部門主管的面試,他跟我告知了這些變動,也介紹了他的組的職位內容,如果我有興趣就可以直接加入他們的部門,那時候聽一聽覺得也算有趣,有應用到我的專長 - 自然語言處理與深度學習,臨時也很難在短時間面試其他公司,所以就答應換到這個組,加入後發現組內有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受到組織變動的影響才被分配過來。

我加入的部門叫做 Marketplace Intelligence ,我觀察到只要是非廣告搜尋推薦的機器學習相關應用,基本上都是這個部門負責,是一個比較新的組。我加入後負責的任務是抽取商品裡的關鍵字,從賣家的商品標題跟描述中找出吸引人的賣點,這個賣點會被用於吸引用戶點擊商品。

這個關鍵字提取的任務非常有意思,剛開始加入時跟另外一個 Senior 一起 brainstorming 解法,最初的方案用了不少 Rule-based 與人工的方法,後來加入了另一個從阿里巴巴過來的新組員,人多了後我們開始用上 ML, DL 模型,例如 fine-tune 那時候很熱門的 Bert 模型來幫助我們抽取關鍵字,用上了 sentence transformer 來得到關鍵字的 embedding ,也試著用 tree-based 模型來篩選關鍵字。

除了機器學習,我也接觸到了 Spark - 這是處理大量數據時常用到的工具,有了 Spark 我們才得以在一小時內處理上百萬比的商品資料。雖然工作強度高,但我學到了很多。商業上 ML, DL 的應用經驗和處理大量數據的經驗,為我之後的跳槽之路加分不少。

蝦皮文化

第一次在國外工作,很快就遇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化衝擊。

我們組很多從中國過來新加坡工作的人,這些人第一次讓我見識到了什麼叫「很卷」。剛上工的第三天,就觀察到了即使在半夜十一二點,工作群組還是響個不停,大家還在工作趕進度,而且是如流水線的,一個人做完上一步呼叫另一個人繼續完成下一步。

不久之後,流水線的其中一人離職了,交接給我進到流水線,直接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入職第二週的晚上, PM 傳訊息問我今天上午指派的任務做完了嗎,我問能不能明天給,她說不行,因為她現在就要做明天的決策。那時候做的線上實驗,在主管指示下是以2-3天為週期運行,嘗試各種不同的策略,讓大家疲於奔命的同時,後來也證明了這樣快速迭代亂試沒有為我們帶來好的結果。

雖然在這邊還是很多強者,有很多聽他們說話思考覺得很佩服的人,但待得越久,看到了越多這座大廠背後不那麼燦爛的一面。

在蝦皮大肆擴張之後,重要的專案數量並沒有跟上招人的速度,有一些組在爭奪好的專案,也有許多在檯面下的政治鬥爭。雖然這些事在更大的公司也不少見,但在我加入大約半年後,蝦皮就以我們這些基層員工看不懂也影響不了的情勢在走下坡。

疫情後剛開放不久,有天自己去馬來西亞旅遊,在檳城的街道上散步的時候,想到這陣子聽到的很多未被證實的八卦跟故事,不明朗的專案方向,裁員的風聲鶴唳,這些總總加起來,讓我開始思考,既然終究要離開這個地方,我何不現在就開始準備呢?於是回到新加坡後,我在租屋處的小書桌前,寫下了我接下來兩個多月準備面試的計畫,那時,是我來到新加坡的第八個月。

關於面試的後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分享,不過在文章的最後,想聊一下新加坡的生活。

一些新加坡觀察日記

剛開始來新加坡的時候還在疫情,新加坡政府控制的很好,所以我們也哪裡都不能去。最開始的幾個月幾乎三餐都和室友一起煮,有一次週末直接煮了五道菜招待客人,煮飯技能大幅提升。

漸漸開放之後在新加坡走走晃晃,列出一些新加坡路上觀察日記

  • 食物價格落差大,有台幣一百左右能吃一餐的食閣,也有隨便就四五百起跳的餐廳,節省一點的話生活成本其實不高(除了房租)
  • 花園城市,很多河堤公園可以散步,新加坡自然景點不多,有很多人工的景點,規劃的很好之餘有種被豢養在城市的感覺
  • 政府、銀行的效率都很高(銀行甚至週末有開),高度電子化,繳稅等等跟政府相關的業務都可以線上完成
  • 小孩的教育、老人家的活動都有很多資源,大部分的人崇尚認真工作,有種大家用很有效率的方式生活的感覺,跟其他亞洲國家比起來可能更西方 chill 一些,但還是不脫離華人思維
  • 新加坡的政策會帶給人某種人生模板的感覺,例如要買價格較低的政府組屋,你必須「結婚」或是年滿 35 歲。也例如政府會要求永居跟公民加入一個叫公積金 (CPF) 的(強制)儲蓄計劃 ,每月會從你的薪水扣押 10%,公司會額外 top-up 7% , CPF 只能拿來做為買房、醫療、退休等特定用途。
  • 雖然給人經濟發展很好的感覺,但來新加坡一年多後房租飆漲,有些地方漲幅高達 50% ,消費稅連續兩年調漲 1% ,有認識新加坡收入不高的本地人(年長打工者、 grab 司機),在新加坡生活不容易


總的來說,我覺得新加坡是個適合工作、存錢的地方,如果你期望的人生又很符合新加坡政府的人生模板的話(買房、結婚、生子、在金融或科技等熱門產業工作到退休),會很適合留在這邊穩定生活。

與周圍熱情、混亂、便宜、具有獨特魅力的東南亞國家們相比,穩定、昂貴、
又略顯無聊的新加坡非常反差,但這樣的反差也很有趣。

我常常用便宜機票跟住宿飛到附近國家遊歷,花著相對周圍國家較高的薪水享受東南亞旅遊,這段經歷會是我人生中不會忘記的一段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軟體工程師的下班隨筆 @ 新加坡
12會員
20內容數
大三開始從材料系轉跑道,現在達成過去憧憬的職涯目標,目前在新加坡美商當軟體工程師。寫職涯觀察、寫生活、寫書摘、寫一路走來,總之下班後隨性寫點東西,不定期更新,歡迎留言聊天交流想法。
2025/08/31
第一次拿到科技巨頭的 offer ,雖然是個小小實習生,但當時連走進辦公室都覺得興奮。那時候負責管理實習生們的主管常常跟我們說,在微軟,入寶山不要空手而回。希望我真的有帶走一些東西,也把這些經歷寫出來分享。
Thumbnail
2025/08/31
第一次拿到科技巨頭的 offer ,雖然是個小小實習生,但當時連走進辦公室都覺得興奮。那時候負責管理實習生們的主管常常跟我們說,在微軟,入寶山不要空手而回。希望我真的有帶走一些東西,也把這些經歷寫出來分享。
Thumbnail
2025/08/23
放棄工作的薪水來到這裡,我追求的是什麼?不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一下就迷失在作業海裡。除了學歷相關的考量,也有一部分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有一小段專注學習跟做研究的時光吧。
Thumbnail
2025/08/23
放棄工作的薪水來到這裡,我追求的是什麼?不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一下就迷失在作業海裡。除了學歷相關的考量,也有一部分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有一小段專注學習跟做研究的時光吧。
Thumbnail
2025/08/16
分享從德國交換回臺灣後,我在一家電子雜誌平臺公司從面試到離職的經歷,包括面試過程、試用期開發內部工具的心路歷程、融入公司文化、參與新網站開發以及最後離職投入研究所的過程。
Thumbnail
2025/08/16
分享從德國交換回臺灣後,我在一家電子雜誌平臺公司從面試到離職的經歷,包括面試過程、試用期開發內部工具的心路歷程、融入公司文化、參與新網站開發以及最後離職投入研究所的過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從瞭解需求到瞭解自身技能,撰寫客製化履歷的三個步驟。作者通過分享自己的面試經驗,提供了對準備面試有興趣的人的幫助。同時介紹瞭如何從服務業轉職軟體科技業,並提供了免費檔案供讀者下載。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從瞭解需求到瞭解自身技能,撰寫客製化履歷的三個步驟。作者通過分享自己的面試經驗,提供了對準備面試有興趣的人的幫助。同時介紹瞭如何從服務業轉職軟體科技業,並提供了免費檔案供讀者下載。
Thumbnail
新加坡Singapore,這個位於東南亞的小國,不只是一個文化多樣化的匯集點,同時也是個滿是機會和挑戰的工作環境。在新加坡工作,你會體驗到當地人在職場上的三大特點:緊迫感、效率和主動進取。還有新加坡的競爭文化。想在新加坡職場環境中融入並取得成功,看一看這幾點建議吧!
Thumbnail
新加坡Singapore,這個位於東南亞的小國,不只是一個文化多樣化的匯集點,同時也是個滿是機會和挑戰的工作環境。在新加坡工作,你會體驗到當地人在職場上的三大特點:緊迫感、效率和主動進取。還有新加坡的競爭文化。想在新加坡職場環境中融入並取得成功,看一看這幾點建議吧!
Thumbnail
在電商行銷部三年,薪水漲幅無感、加班沒加班費,讓我心灰意冷。正當打算離職時,工程部主管邀我轉職工程部。憑藉GA追蹤和處理bug的經驗,我順利轉職。從模仿文件開始,學習資料架構和SQL,不用寫程式但薪水和成長性更高。這次轉職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工作生活變得更有趣了!
Thumbnail
在電商行銷部三年,薪水漲幅無感、加班沒加班費,讓我心灰意冷。正當打算離職時,工程部主管邀我轉職工程部。憑藉GA追蹤和處理bug的經驗,我順利轉職。從模仿文件開始,學習資料架構和SQL,不用寫程式但薪水和成長性更高。這次轉職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工作生活變得更有趣了!
Thumbnail
我曾在香港的公關PR行業工作了四年多,但去年我決定到加拿大進修,修讀用戶體驗設計及數碼營銷,並計劃轉行業。畢業後,我在一家公司從事市場營銷,同時在業餘時間接案,幫助香港的小企業進行市場營銷。老實說,移居和轉行的挑戰不小。一方面,你的過去工作經驗在新環境可能不被重視;另一方面,轉行會讓人覺得你是一
Thumbnail
我曾在香港的公關PR行業工作了四年多,但去年我決定到加拿大進修,修讀用戶體驗設計及數碼營銷,並計劃轉行業。畢業後,我在一家公司從事市場營銷,同時在業餘時間接案,幫助香港的小企業進行市場營銷。老實說,移居和轉行的挑戰不小。一方面,你的過去工作經驗在新環境可能不被重視;另一方面,轉行會讓人覺得你是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新加坡管理顧問公司的全職工作經驗,以及從居家辦公到遠端工作的轉變。作者透過混合辦公模式比較在辦公室與家中工作的利弊,並對大公司裁員以及AI崛起的趨勢做出反思。最後,作者表達了對AI創業的渴望,希望超越自我,探索數位遊牧生活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新加坡管理顧問公司的全職工作經驗,以及從居家辦公到遠端工作的轉變。作者透過混合辦公模式比較在辦公室與家中工作的利弊,並對大公司裁員以及AI崛起的趨勢做出反思。最後,作者表達了對AI創業的渴望,希望超越自我,探索數位遊牧生活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透過內部轉調找到國外工作的真實故事。分享多次嘗試和文化挑戰後,終於在海外職場站穩腳步的經驗
Thumbnail
透過內部轉調找到國外工作的真實故事。分享多次嘗試和文化挑戰後,終於在海外職場站穩腳步的經驗
Thumbnail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Thumbnail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