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我選擇來蝦皮的種種理由,我想其中最大的一點是我想要出國工作看看,而新加坡又是一個嘗試的成本相對不高的地方(例如相比歐美,新加坡距離很近,語言也不陌生)。
2021 - 2022 年左右,新加坡蝦皮和字節跳動從台灣找了不少人才,職缺包括軟體工程師跟專案經理,其中軟體工程師又分成好幾個專業 - 機器學習相關、後端、 SRE 、ML Ops 、還有更多我沒接觸過的領域,而我面上了那時候 Deep Team 三大業務之一的搜尋組,負責讓用戶在蝦皮 APP 搜尋時可以找到他們想要的商品。
面試流程
Deep Team 是蝦皮那時候負責「深度學習」相關技術的組,分成推薦、搜索、廣告三大業務,也是碩士研究機器學習的我最有興趣的業務。蝦皮那時候快速擴張,號稱快速面試只要面兩關,我填寫 google 表單後(沒錯,他們為求效率甚至使用 google 表單),沒多久人資就聯繫我,開始了我的面試流程。第一關是線上筆試 (Online Assignment, 簡稱 OA) ,印象中題目是一些選擇題,考一些資訊工程的基本觀念,通過後我面了兩關,一關是招募主管,另一關應該是組內的工程師。工程師的關考了 Leetcode 題,我覺得難度介於 easy 與 medium 中間,還有幾題機器學習(ML)、深度學習(DL)的觀念題。主管也有問 ML, DL 領域的題目,還問了過去的經歷、來蝦皮的動機等等。
面試過了大概兩三週,我就拿到了 offer ,那時候我甚至還沒畢業、也還沒開始寫碩論,雖然經歷了一番跟微軟轉正機會的抉擇,我還是選擇了這個機會,提早確定之後的工作讓我畢業之際的壓力也小了不少。
題外話,後來聽說那時候的內推獎金高達新幣 5000 (約台幣 10 萬),萬分後悔沒有找裡面的學長幫我內推!
題外話之二,我也有面試字節跳動,但在面試時答錯了幾題沒準備到的機器學習問題,所以沒有錄取。後來聽說裡面的高壓環境,有點慶幸自己沒有進去。
開始在蝦皮的工作…嗎?
拿到 offer 距去新加坡公司報到相差了三個多月,沒想到裡面早已風雲變色。報到前幾週,突然接到蝦皮的通知,說原本面上的部門經歷了組織變動, Deep team 根據業務拆成了廣告、搜索、推薦三個組,需要的人力也被大幅縮減,我原本面上的職缺已經不復存在。
蝦皮安排了我和另一個部門主管的面試,他跟我告知了這些變動,也介紹了他的組的職位內容,如果我有興趣就可以直接加入他們的部門,那時候聽一聽覺得也算有趣,有應用到我的專長 - 自然語言處理與深度學習,臨時也很難在短時間面試其他公司,所以就答應換到這個組,加入後發現組內有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受到組織變動的影響才被分配過來。
我加入的部門叫做 Marketplace Intelligence ,我觀察到只要是非廣告搜尋推薦的機器學習相關應用,基本上都是這個部門負責,是一個比較新的組。我加入後負責的任務是抽取商品裡的關鍵字,從賣家的商品標題跟描述中找出吸引人的賣點,這個賣點會被用於吸引用戶點擊商品。
這個關鍵字提取的任務非常有意思,剛開始加入時跟另外一個 Senior 一起 brainstorming 解法,最初的方案用了不少 Rule-based 與人工的方法,後來加入了另一個從阿里巴巴過來的新組員,人多了後我們開始用上 ML, DL 模型,例如 fine-tune 那時候很熱門的 Bert 模型來幫助我們抽取關鍵字,用上了 sentence transformer 來得到關鍵字的 embedding ,也試著用 tree-based 模型來篩選關鍵字。
除了機器學習,我也接觸到了 Spark - 這是處理大量數據時常用到的工具,有了 Spark 我們才得以在一小時內處理上百萬比的商品資料。雖然工作強度高,但我學到了很多。商業上 ML, DL 的應用經驗和處理大量數據的經驗,為我之後的跳槽之路加分不少。
蝦皮文化
第一次在國外工作,很快就遇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化衝擊。
我們組很多從中國過來新加坡工作的人,這些人第一次讓我見識到了什麼叫「很卷」。剛上工的第三天,就觀察到了即使在半夜十一二點,工作群組還是響個不停,大家還在工作趕進度,而且是如流水線的,一個人做完上一步呼叫另一個人繼續完成下一步。
不久之後,流水線的其中一人離職了,交接給我進到流水線,直接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入職第二週的晚上, PM 傳訊息問我今天上午指派的任務做完了嗎,我問能不能明天給,她說不行,因為她現在就要做明天的決策。那時候做的線上實驗,在主管指示下是以2-3天為週期運行,嘗試各種不同的策略,讓大家疲於奔命的同時,後來也證明了這樣快速迭代亂試沒有為我們帶來好的結果。
雖然在這邊還是很多強者,有很多聽他們說話思考覺得很佩服的人,但待得越久,看到了越多這座大廠背後不那麼燦爛的一面。
在蝦皮大肆擴張之後,重要的專案數量並沒有跟上招人的速度,有一些組在爭奪好的專案,也有許多在檯面下的政治鬥爭。雖然這些事在更大的公司也不少見,但在我加入大約半年後,蝦皮就以我們這些基層員工看不懂也影響不了的情勢在走下坡。
疫情後剛開放不久,有天自己去馬來西亞旅遊,在檳城的街道上散步的時候,想到這陣子聽到的很多未被證實的八卦跟故事,不明朗的專案方向,裁員的風聲鶴唳,這些總總加起來,讓我開始思考,既然終究要離開這個地方,我何不現在就開始準備呢?於是回到新加坡後,我在租屋處的小書桌前,寫下了我接下來兩個多月準備面試的計畫,那時,是我來到新加坡的第八個月。
關於面試的後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分享,不過在文章的最後,想聊一下新加坡的生活。
一些新加坡觀察日記
剛開始來新加坡的時候還在疫情,新加坡政府控制的很好,所以我們也哪裡都不能去。最開始的幾個月幾乎三餐都和室友一起煮,有一次週末直接煮了五道菜招待客人,煮飯技能大幅提升。
漸漸開放之後在新加坡走走晃晃,列出一些新加坡路上觀察日記
- 食物價格落差大,有台幣一百左右能吃一餐的食閣,也有隨便就四五百起跳的餐廳,節省一點的話生活成本其實不高(除了房租)
- 花園城市,很多河堤公園可以散步,新加坡自然景點不多,有很多人工的景點,規劃的很好之餘有種被豢養在城市的感覺
- 政府、銀行的效率都很高(銀行甚至週末有開),高度電子化,繳稅等等跟政府相關的業務都可以線上完成
- 小孩的教育、老人家的活動都有很多資源,大部分的人崇尚認真工作,有種大家用很有效率的方式生活的感覺,跟其他亞洲國家比起來可能更西方 chill 一些,但還是不脫離華人思維
- 新加坡的政策會帶給人某種人生模板的感覺,例如要買價格較低的政府組屋,你必須「結婚」或是年滿 35 歲。也例如政府會要求永居跟公民加入一個叫公積金 (CPF) 的(強制)儲蓄計劃 ,每月會從你的薪水扣押 10%,公司會額外 top-up 7% , CPF 只能拿來做為買房、醫療、退休等特定用途。
- 雖然給人經濟發展很好的感覺,但來新加坡一年多後房租飆漲,有些地方漲幅高達 50% ,消費稅連續兩年調漲 1% ,有認識新加坡收入不高的本地人(年長打工者、 grab 司機),在新加坡生活不容易
總的來說,我覺得新加坡是個適合工作、存錢的地方,如果你期望的人生又很符合新加坡政府的人生模板的話(買房、結婚、生子、在金融或科技等熱門產業工作到退休),會很適合留在這邊穩定生活。
與周圍熱情、混亂、便宜、具有獨特魅力的東南亞國家們相比,穩定、昂貴、
又略顯無聊的新加坡非常反差,但這樣的反差也很有趣。
我常常用便宜機票跟住宿飛到附近國家遊歷,花著相對周圍國家較高的薪水享受東南亞旅遊,這段經歷會是我人生中不會忘記的一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