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同事、客戶、還是合作夥伴,職場上我們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溝通,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有時候也在應用「行銷」思維!我自己就有一個很深刻的體驗,來源是一位非常忙碌的客戶,他經常需要出差,時間緊湊,也沒有太多耐心看冗長的訊息。因此,我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才能確保他能快速理解並回應。
受眾分析:習慣與偏好
就像行銷需要先了解消費者習慣一樣,溝通也要觀察對方的特性。
我發現這位客戶有個特點,每次打開訊息,只能專心處理一件事。如果同時提醒他三四件事情,他往往會忽略大半,甚至遺漏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從一開始的「分散提醒」 轉為「列點式整理」,讓他可以一眼掃過就知道重點,同時我會額外標示出「最緊急」的事項,幫助他快速判斷優先順序。這就好像行銷文案一樣,如果給太多資訊,受眾就會迷失重點,相反地,簡潔直接的表達才能真正吸引注意。
除此之外,我也逐漸摸清他不喜歡點連結,所以即便我傳送了PPT或文件的雲端連結,高機率他也不會打開。
為了提高資訊傳遞率,我開始把重點截圖,或者用螢幕錄影的方式提供內容,這樣他只需要花幾秒鐘,就能掌握我想表達的重點。這讓我再次聯想到行銷的趨勢:圖片和影像的傳達速度往往比文字快得多,更能夠降低理解成本。
多管道策略:訊息只是其中之一
光靠訊息提醒當然不夠,我還會搭配不同的溝通管道,例如在Email裡發送正式文件,在訊息中提供提醒,也經常打電話追蹤。透過觀察他的回覆速度與狀態,我也能逐漸摸清他偏好的溝通管道,以及什麼時段最容易聯絡上他。
這其實就和行銷中的「多渠道策略」很像,消費者可能白天滑手機看到品牌廣告,晚上回家打開電腦又看到Email提醒,最後才在門市完成購買,我們在溝通時也是透過不同渠道增加觸及率與成功率。
用字策略:簡單、精準、情境化
最後就是用字的調整,我發現對這位客戶來說,文字訊息必須「簡單、精準」,不需要太多背景鋪陳,而是直接告訴他三件事:
- 需要他做什麼
- 會用在哪裡
- 為什麼重要
但是如果是打電話,溝通模式就完全不同了。我需要先給他一點前情提要,幫助他快速回想,才能讓對話進入正題,這樣他比較容易給出有效的回應。
所以,日常溝通會不會用到行銷?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了解受眾習慣,調整管道與內容形式,甚至根據不同情境改變說話方式。而我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讓對方更容易「接收」訊息,並且「做出行動」。
這,就是行銷,也是溝通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