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對孩子的啟發與引導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欣賞人生旅途上的風景(圖/Canva)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欣賞人生旅途上的風景(圖/Canva)

|人格與特殊性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生來即具備獨立與個別的思維,就像有的小孩天生對 音樂有特殊愛好,有的小孩天生對數理有敏銳度、有的小孩對人文自然有特殊興趣;而對於“ 認知標準 ”,每個人更是迥異不同,對畫風的喜好就是最顯著的例子:印象派、現實派、野獸派、抽象派...。

|人的潛力:

人天性就與生具備各種可能的潛力,尤其是“ 生存 ”與“ 解決問題 ”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兩種,譬如小嬰兒呱呱落地伊始,就本能發出各種聲響甚至表情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傳達他的生理需求。

|人獨有的熱情:

”熱情“是人類獨有且最為明顯的特質。熱情是人類文明不斷突破、各項技能不斷創新的推力。倘落只有專業與聰慧,容易因為在各種生活體驗(如職場、求學、愛情...)的過程中遭遇未知的挫折與磨難而半途作廢。然而要達到頂尖或者突破性成就,卻唯有熱情能鑄就之。熱情最簡單的體現就是“ 興趣 ”,且看看時下年輕人最時興的線上電玩或社群軟體,一上手往往就是幾小時,甚至可以不睡不吃,堪比古代大師修行的能耐與定力!這就是熱情的無比威力。

|自我肯定:

人天性具有自我肯定與展現自信的意識與能力,只是容易因後天環境而壓抑甚至磨滅。能自我肯定與內心上自信的人往往表現出更穩定成熟的行為與思維,從不因為自己當下身處的環境 (現實與心理)不順遂而對自己失去信心。中國古代受跨下之辱的的韓信、奴僕出身的莫扎特、年少時不得志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等,都展現出當擁有自我肯定與自信時所產生的強大力量。

「人格與特殊性」、「人的潛力」、「人獨有的熱情」、「自我肯定」,是我對於四個小孩的教育基本原則,然而說教育太過牽強,應該說是引導與壯大,因為這四項都是與生具備。

這四項基本原則如何引導與壯大?

方法都在生活瑣碎中。關鍵在以生活為場景持續進行測試與觀察,而生活場景就在 ”食衣住行育樂“ 之中。惟有用心觀察與測試才能逐步理解每一位小孩的特殊性,舉個例子就像我的大女兒,她很懂察言觀色,知道我這老爸喜歡聽啥話、什麼時候最容易發脾氣,所以從小她就極少被我體罰與責斥。老二也是女兒,相差一歲,但個性絕然不同,主觀意識強、喜愛我行我 素、不輕易認錯,所以常常激烈對抗,常討不到好果子吃。

最後再談下時下父母最苦惱的兩件事:「課業學習」、「男女交往」來體現我的引導理念。

「課業學習」的引導,必須從小開始,我從未因為考試成績不佳、答題錯誤而斥責過小孩。從幼稚園開始,我跟小孩子聊的就是今天在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人事物?去上學快樂嗎?為什麼快樂?為什麼不快樂?

單純責罵成績不好或在校表現不好只會澆滅求學熱情,當他不喜歡去上學,那就啥麼也甭 談了。試問,你花多少時間與小孩子聊天談校園學習生活與趣事呢?!

「男女交往」是人性,更是完整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不要將它看成洪水猛獸,重點在必須能夠讓小孩願意和你討論,這樣你才有機會引導他(她)建立正確的交往方式與如何保護自己。說到保護自己,我與太太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與小孩子討論兩性差異,也就是性教育(現在的教材都生動活潑)。 如今網路上不適當、錯誤的兩性資訊取得太過容易,做父母的不要欺騙自己,你不教自己的小孩,那就會被別人教!


對於小孩,我的原則更多的是引導而非教育,因為我不一定比他們懂,誰教誰都還不一定,尤其我也是這輩子第一次當老爸!四個小孩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盡可能讓他們接觸不同領域的事物,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我看重生活體驗超過純學問的追求,就像堅持要有的旅行,因為人生是「食衣住行育樂」組合, 「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人性的展現。我最大的期望是我的小孩能自在快樂享受這人生旅途上的每一種境界,哪怕是苦的酸的痛的,就像天氣,晴天是好天,晴空萬里萬物奔騰,雨天亦是好天,能滋潤萬千生命,亦是美景。至於求學問知,我認為當他們能享受生命、從容面對生活時, 會無法做好學問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thony's Columns 安東尼專欄
1會員
2內容數
我是林世其,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同時也是台中市海博教育文化協會創辦人之一。 教育,是從有人類足跡伊始至今最偉大的影響力!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能力。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與模仿和聽講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Thumbnail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能力。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與模仿和聽講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讓孩子學才藝,不是為了表演,也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抒發心情的管道、有更多看世界的方式。學習才藝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陪伴和鼓勵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
Thumbnail
讓孩子學才藝,不是為了表演,也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抒發心情的管道、有更多看世界的方式。學習才藝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陪伴和鼓勵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相信孩子,從小讓孩子探尋自己的喜好,把握早期尋找興趣的重要時機,點燃孩子對未來的熱情,成為自己擅長領域中的職人,是我們成人的責任。
Thumbnail
相信孩子,從小讓孩子探尋自己的喜好,把握早期尋找興趣的重要時機,點燃孩子對未來的熱情,成為自己擅長領域中的職人,是我們成人的責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