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科學》這本書提到,
隨著年齡增長,粒線體功能逐漸劣化,
會產生活性氧這種代謝廢物,引發慢性發炎。
這種低度的炎症反應,雖然沒有明顯症狀,
卻可能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甚至憂鬱症或癌症。
且藥物治療只是治標,若要真正抑制發炎,
核心方法是「不要輸給肌少症」,透過運動訓練增加體力。
🏃♀️書中此段文字提醒我,疾病並不總是外部入侵才發生,
很多時候是生活方式在慢慢消耗我們的身體。
藥物只是讓症狀暫時消退,但沒有處理根源,
最後可能陷入「一輩子吃藥」的困境。
讓我意識到身體隱藏的危機,往往比表面症狀更致命。
👉對我來說,這不僅是醫學知識,
而是一個日常的行動提醒。
如果因為忙碌、疲倦,就讓運動量不足,
粒線體就會像老舊引擎一樣,不斷排放「廢氣」。
久而久之,健康不僅會流失,
且運動的重點應該放在,
如何維持或是提升粒線體功能,
這是讓自己身體避免出現發炎反應的關鍵行動之一。

提升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