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履歷健檢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人的履歷完成度不足,不確定能否投遞。
即使投出,也常常遇到無聲卡或回絕,而感到挫折。
多次互動後,也注意到給出的回饋大多相似,只有少數人能談到更深度的優化與客製化。
因此,根據常見的卡點與盲點,整理成以下內容,希望協助有需求的人們,能夠自己先行檢查,也提升後續 AI 或真人健檢的效果。
以下是 4 個基礎的檢查重點:
[1] 工作經歷:
- 如果目前是放上「我做過什麼」,也就是工作內容,改為「我達成了什麼成果」,並盡量具體量化。這能讓用人主管/人資初步判斷應徵者的能力,而非只知道做過什麼。
- 舉例:「負責公司社群經營與活動企劃」 → 「主導每月活躍 3 萬名用戶的社群運營專案,優化內容排程並導入 A/B 測試,使互動率提升 28%,活動轉換率提升 12%」。
- 如果是難以量化的職務(像是創意、學術、部分社福/政策工作),可以從範圍、品質、影響三個面向切入:
- 範圍:人數、場次、檔期、資料量
- 品質:流程更順、標準一致性提升、成果更具說服力
- 影響:建立信任、提升參與、被採用/引用/延伸、從無到有
- 舉例:「協助教授進行研究與資料蒐集」→ 「協助跨國研究計畫,負責整理並比對超過 500 筆案例,建立可供團隊分析的資料庫,研究成果獲刊於國際期刊」。
[2] 技能:
- 建議放置:有共通標準審核的相關技能,像是語言檢定、技術執照。如果精熟特定外語,即使沒有證照也可列出;工程師則標注使用的語言與框架。
- 如果技能缺乏統一標準,僅放與應徵職務高度相關者 2-3 項,並在經歷中提供佐證。必要時可不放。
[3] 簡介:
- 位於版面最上方,是履歷的第一印象。建議抓在 100 字(2–3 句),濃縮個人標籤與履歷重點。
- 呈現手法很多,我個人偏好使用:「OO 年 OO 領域/產業的 OO 經驗,點出代表作(可能是規模、特殊性、複雜度等),用未來發展的期待收尾(像是:期望在多少時間內,投入某領域/產業 or 解決某種類型的問題/產生某類型的價值,來達到某個成就,可能是擔任某職位、負責某個程度的專案或機制)。」
- 避免寒暄、空泛形容與過大範圍用語(像是:擅長溝通協作、專案管理)。
[4] 自傳:
- 如果使用 104 格式,有自傳欄位,放置與否視職缺要求而定;經歷較少的人,可藉此補強。
- 不建議:以時序流水帳撰寫,像是從家庭、學校寫到工作,因為我們不是要出個人自傳書。與工作無關的內容,無需放入。
- 建議:切分 3–4 段(每段 150–250 字),涵蓋動機、2–3 項能力與具體事證、未來發展期望;如果遇到非常想爭取的職缺,可再客製化,聚焦自身與職位/公司需求的連結,呈現可創造的雙贏。
也提醒,精熟的用人主管/人資通常只花 10–40 秒掃過履歷。因此在撰寫時或完成後,不妨問問自己:
「這 100 字能否讓我的 2–3 個專業標籤被記得?」
「看完這段工作經歷,對方能了解我的成果,還是只知道我做過?」
「這段自傳能在 30 秒內傳達出重點嗎?」
以上分享,希望能協助到有需求的人們,可以進行初步的自行檢查,提高完成度。
接著使用履歷健檢的資源時,可以針對更進階的議題(像是不同職種/職缺的版本、資深工作者的亮點篩選、轉職者的直接/間接相關能力轉譯等),深入討論。
如果你有類似的挑戰,或是其他的職涯困擾,也歡迎透過諮詢表單來展開對話: https://forms.gle/7ZkWZGABeb3mxB759
期待有機會與你共同討論,找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