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連續遇到幾個個案,都表示:「覺得 PM 的發展比較好,所以想轉職試試看。」
我通常都會詢問對方,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曾做過哪些功課?對於過往的累積,有考慮過如何銜接?
不少人在對話中,開始發現事情並非原先想像,甚至說不出真正的期待。
我們在面對職涯抉擇時,內心會有各種想法和預設,但往往沒有覺察到,其實這些內心的預設,很多時候會讓我們卡住,甚至是被限制(有的甚至會形成限制性信念,變成更加固著的存在)。
假設: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存在
用一句話來說,假設是我們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前提下,對事情做出的預期或判斷。
可能來自身邊人們、社群、媒體,或是過往經驗的推論,像是「某個行業很累,不適合我」、「我沒那個能力」、「轉職風險太大」、「這個行業最穩定」等等。
這些話背後其實都帶有假設,而我們很容易在沒有充分驗證前,就認為是真的,影響行動和選擇。
然而假設是隱性、不易察覺的,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在未經驗證的情況下,我們自動掉入限制與特定的方向中,錯過更適合或有潛力的選擇。也可能因誤判而重新開始,忽略了自己過往的特長與優勢。
怎麼發現自己的假設?
假設不一定是錯誤的,但關鍵在於我們知道哪些是假設,哪些是事實。
我們可以從「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開始。
每當我們的內心,甚至說出口的話是「我覺得...」、「聽說」、「好像是」、「應該是」的時候,都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
「真的嗎?」
「我是怎麼知道的?」
即便不一定能馬上自答,但隨著習慣養成,我們會更清楚哪些想法是假設,缺乏具體證據。
假設其實要驗證
當我們知道某些想法是假設後,下一步則是驗證。
不需要做大規模的研究調查,或是立馬找出正確答案,比較像是透過幾個小的行動,來讓我們累積資訊,了解狀況。
舉例來說:
- 想想看身邊有沒有認識的人在做某職位/某領域,可以跟對方聊聊,聽聽真實的經驗,並且保持好奇與開放的心態,避免只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資訊。我個人會建議最少找三位,作為比較的依據。
- 網路搜尋相關的文章、影片或分享,透過多元的二手資訊,來形成初步的認識。
- 參加相關的活動、講座、論壇、社群,甚至是短期體驗(打工、兼職、專案合作)等等,親自感受,獲得第一手觀察。
上述作法可以幫助我們逐漸縮短和真實狀況的距離,用更具體的資訊與觀察取代模糊、片段的認識。
這也是個逐步累積,降低資訊落差的過程。
持續驗證
透過持續驗證,我們會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哪些假設為真/不為真,也會因此更加聚焦,知道哪些方向/資源/作法可能可行、需要調整,或是不考慮。
隨之而來的,其實是決策(也就是做選擇)的品質提升。
讓我們能用更務實的視角,面對職涯的推進與變動。
也提醒:因為這是持續循環的過程,隨著環境與自身狀況改變,我們也需要不斷更新認知。
總結
說真的,要能夠持續覺察和驗證假設,並不容易。
這需要持續投入時間來練習,也需要願意面對那些自己並不知道、不確定的事物。
雖然未知與不確定性一直都會在,但是隨著我們長出假設驗證的習慣肌肉後,其實能更自在也更踏實地去嘗試與調整,抓出頭緒,做出判斷。
祝福每位曾經感覺卡住、正處於迷霧中找方向的人們,都能從覺察自己的假設開始,一步步驗證,長出屬於自己的判斷與彈性,持續向期待前進。
在此,與你擁抱。
如果你有類似的挑戰,或是其他的職涯困擾,也歡迎透過諮詢表單來展開對話: https://forms.gle/7ZkWZGABeb3mxB759
期待有機會與你共同討論,找出可能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