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頗長,但是自己數次經歷新工作挑戰後,彙整與收斂的方法。
剛接手新工作時,很有可能會不知道要從哪開始。
即便心裡清楚大概的工作內容,但對於流程、同事、工具都感到陌生,容易手忙腳亂,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甚至還可能遇到被放生、沒人交接的情況。
這時,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切入:職務目標、操作、協作。
[1] 職務目標:先弄清楚核心任務
透過釐清目標,能幫助我們知道「真正要交付的是什麼」。
比如:本月或本季要完成哪些具體成果?哪些任務優先?哪些可以邊做邊熟悉?這樣能避免把時間耗在瑣碎的細節上。
釐清的方式,除了和主管對焦,也可以透過:績效指標(KPI 或 OKR)、工作說明書、團隊會議文件來比對和確認。
同時也要清楚了解產品或專案目前處於哪個階段(像是:啟動、成長、維運、收尾),因為同一職務在不同階段的優先項目、節奏和要求並不相同。
[2] 操作:從最實際的事情著手
剛開始不需要弄懂所有事,可以先聚焦以下三個重點:
- 節奏與緊急性:每天、每週、每月甚至每季會觸發哪些工作,特別要注意第一個月就會出現的任務。其他暫時不會發生的事情,是相對有彈性,可以晚點再搞懂。
- 關係人:每個任務會牽涉哪些同事或主管?任務的成果要交給誰?誰會檢查?誰決定最後能不能過?
- 工具和文件:會用到哪些系統、軟體或紙本?自己是否有權限?有沒有特定的格式要求或資料規格?
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先把理解和疑問記下來,再去找同事確認。
如果公司有 SOP 或文件,可以當作參考,但不過度依賴,因為實際情況與文件常常有落差。
如果公司有新人訓練,那會是認識公司很好的管道,也可以作為參考,來輔助自己掌握情況。
同時要留意權限與風險:遇到不確定的操作,建議先問清楚,多做確認,避免冒險執行。
特別是在尚未取得正式授權前,不擅自更改正式環境的資料或設定,可以先用測試帳號或複本來練習,避免觸及資安或法規的風險。
[3] 協作:逐步了解團隊運作
工作通常不是單打獨鬥,剛加入的第一週,可以先觀察同事和主管:
- 誰參與決策?誰拍板定案?
- 誰能夠也願意提供協助?
- 自己的工作和他們交集在哪裡?
在去問問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理解(包含疑問與假設),並把回覆和注意事項記下來。這樣比較容易釐清哪些能自己決定,哪些需要再確認或授權。
同時,也開始建立初步連結:像是主動向關鍵同事請教流程、確認交付標準,並記下聯絡方式和工作習慣(包含態度與意願)。遇到問題時,就知道可以找誰。
此外,建議安排固定的回饋:例如與主管約每週 15–30 分鐘 check-in,簡單回報進度、提出阻礙、確認下週優先事項。這樣能避免擴大認知落差,累積誤會,並加速對焦。
如果很不幸地被放生,可以先嘗試透過其他同事來了解狀況;但如果長期下來,依然缺乏必要支持,就需要評估這個環境是否適合自己。
然後是時間與節奏
用比較貼近我們體感的節奏,可以切分如下:
- 第一天:先熟悉環境、工具和系統,認識團隊。重點是了解環境和流程的大概輪廓。大致認識有哪些同事?有什麼線上/實體資源可以用?
- 第一週:開始嘗試核心任務的一些步驟,觀察協作模式和權責界線。記錄不清楚的部分,必要時向同事或主管確認。
- 第一個月:掌握部分核心任務的完整週期,建立穩定的互動模式,並寫成自己的筆記,甚至提出改進文件或 SOP 的建議。這時候,我們要能清楚知道「誰、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怎麼做、完成的標準」。
補充:Small Win
剛加入團隊時,自己的信心,以及他人的信任仍然在累積,會建議透過小的可見成果(也就是所謂的 Small Win)來建立信心與信任。
例如:在第一週挑 1–2 件小並且可以驗收的任務,像是:整理文件、補齊缺漏表單等,盡快完成並向主管回報。即便是新人,也不需要等到完全上手,才能開始展現貢獻。
總結
對於剛加入新環境,面對新工作,那種陌生和不確定是很正常的。
掌握這些原則與關鍵後,我們比較能在一片模糊中,更有效地理出頭緒。
也祝福每位新加入團隊的人們,都能在慢慢上手後,抓到自己的工作節奏,站穩腳步。
在此,與你擁抱。
如果你有類似的挑戰,或是其他的職涯困擾,也歡迎透過諮詢表單來展開對話: https://forms.gle/7ZkWZGABeb3mxB759
期待有機會與你共同討論,找出可能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