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哭不哭?

更新於 2024/06/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久沒有寫親子相關的文章了,但最近情緒高漲的孩子,還有情緒高漲的我,很想一一記錄下來。

最近的事件讓我想起某次,孩子從學校帶回親子共讀的讀本是《媽媽不哭不哭》,原本以為的是,媽媽因為某件事情難過了,孩子去安慰媽媽的故事情節,結果居然是孩子一直問媽媽「什麼時候會哭?」媽媽告訴孩子「媽媽不管碰到什麼事情都不會哭喔~媽媽只有在生下寶寶的那天,開心地哭了。」

這跟我想像的劇情完全不同,當時非常不想傳達這樣的訊息給孩子。


為什麼,媽媽不能哭?



鋼琴

國小時,家中並不是相當富裕,當時因為想學琴,媽媽對於買琴一事猶豫許久,後來外公知道了這件事,二話不說的「贊助」了一台要價10幾萬的原木鋼琴,這個價格對當時的我來說,如同天價。而外公只說了一句話:「好好練,不要放棄。」

隨著進入高三,要準備考大學的課業壓力,我停止了學琴,連練琴的時間也寥寥無幾。而後出了社會,婚後搬到我與先生兩人的新家,即使已多年沒練琴,也依然想把放在娘家的鋼琴搬到新家。

外公第一次來訪時,問了我:「還有在彈嗎?」

『有時候…』我想外公也聽出了我的心虛。

那也是外公最後一次來我家。


隱藏於內心的情緒,來自何處?

兒子已經不只一次告訴我:「媽媽,我想要會彈鋼琴。」在當鋼琴老師的朋友說,孩子的骨骼跟手部肌肉發展,6歲才適合開始學琴,因此目前並沒有讓兒子接觸鋼琴。那天,兒子又說了一次想彈琴,我同意讓他玩一玩,即使那台鋼琴已經成為家中的「高級置物架」多時了。

兒子玩得開心,我在一旁還向兒子說了這台鋼琴的故事。沒想到我轉身拿個東西,兒子竟把一個遊樂場的代幣,塞進琴鍵的縫隙中。

我爆炸了。徹底的情緒失控那種。

不像平常會做的,先穩定好自己再去回應兒子。而是對著孩子大聲怒吼,甚至平常不打孩子的我,重重地打了他的手背。知道孩子被我的情緒和行為嚇到,我卻停不下來。

先生看到情緒失控的我,急忙把兩個孩子帶開,想讓我冷靜一下。

我坐在餐廳地板上,一面聽著先生在房內跟兒子說明媽媽生氣的原因,一面流淚。這個眼淚,流了好一陣子,我都還無法分辨,究竟是對於剛剛打罵了孩子感到內疚跟自責,還是來自更深層的,對於沒有好好練琴的自己,感到內疚與自責?

就只是任憑眼淚流下,好好地、安靜地,跟感到內疚與自責的自己待在一起。


與孩子重新連結

冷靜過後,我回到房內跟兒子連結、對話。

『媽媽看到你把硬幣塞進琴鍵裡,這樣會讓鋼琴壞掉,所以媽媽非常生氣。』我解釋生氣的原因。

「恩…」兒子表示他知道了。

『媽媽剛剛生氣很大聲罵你、打了你,有嚇到你嗎?讓你怕怕了嗎?』

「對…我怕怕。」兒子很誠實。

『媽媽嚇到你了,跟你說對不起。』即使孩子的行為有誤,我也不想因此傷害孩子。

「我才要跟媽媽說對不起。」聽到兒子說出這句話,我的內心更柔軟了,與孩子相互擁抱依偎,感受與孩子重新有了連結。

當然,做錯事還是要負起責任,我也請孩子跟爸爸討論後續要如何解決。


媽媽也可以哭,可以不完美

從懷大寶開始,就不停學習心理學和身心靈相關,過去心裡總會有個糾結,認為自己有學習,應該要能控制自己、要能不對孩子發怒、更甚至不動手打孩子。


但,媽媽也是人阿!媽媽也可以哭,可以不完美。


比起告訴孩子媽媽不會哭、不能哭,在經歷這次強烈的情緒襲來,而我也坦然面對,並好好安住情緒波瀾來時的自己,此刻,我更想傳達給孩子的是,情緒是可以自然流動的。當大人能夠學習照顧自己、學習接納情緒,讓孩子知道爸媽並非沒有情緒,也並非完美。


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讓身而為人的我們更加完整的元素。


當然並不是說就可以因此任意亂發脾氣,而是告訴孩子,情緒沒有好壞對錯,如何好好處理情緒才是最重要的。那麼,在長大成人的這條路上,孩子也能在情緒流動裡,學會愛與接納。


後記

先生說,在我情緒爆炸時,他一直擔心女兒會被我嚇到,因此想把女兒抱開。但剛滿一歲、涉世未深的女兒竟一直靠在我身邊、觸摸我,彷彿想告訴我,她在這陪伴我。

原來,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情緒沒有好壞,不需要評價與躲藏,也不需要刻意壓抑。更知道,當對方有情緒時,彼此陪伴,就是愛。

/

隔天,在工作的先生打電話來:「你現在在做什麼?」

『我在練琴。』隨著隱藏於內在許久的情緒抒發出來後,我想,這些年沒能回應外公好好練琴—那個內疚的我,也被解放了。

人生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聽別人說故事,在這裡分享那些與生命相遇、對生命有愛,以及看見生命中美好跟觸動的故事,其中也包含我自己的故事。每一篇都是獨立的故事,照順序讀、跳著讀都歡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哎呀!完蛋了!」 這是初見妳的第一句話。 「咦~我最後一次見妳是什麼時候啊?」 「真的就這樣跟妳說再見了嗎?」 這是妳靜悄悄離開後,我的悵然所失。
於是我就保持大門的敞開,牽著阿雄先退回門外,等待他們下樓,這樣便可以在門口會會,空間寬敞些,畢竟小男孩與小白狗親近的畫面總是賞心悅目的。
「哎呀!完蛋了!」 這是初見妳的第一句話。 「咦~我最後一次見妳是什麼時候啊?」 「真的就這樣跟妳說再見了嗎?」 這是妳靜悄悄離開後,我的悵然所失。
於是我就保持大門的敞開,牽著阿雄先退回門外,等待他們下樓,這樣便可以在門口會會,空間寬敞些,畢竟小男孩與小白狗親近的畫面總是賞心悅目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潘蜜拉•杜克曼著 汪芃譯2012 平安文化出版 ❍ ❍ ❍ ❍ ❍❍ ❍ ❍ ❍ ❍❍ ❍ 完美的巴黎女人不會點餐廳菜單上沒寫的菜色,不會要求特殊的料理方法,也不會大談她們的童年生活,或宣傳她們正在奉行的特殊飲食法。紐約女人對於過往的失敗戀情咀嚼再三,顛顛簸簸地追尋自我,而巴黎女
Thumbnail
已經開學一個月了!你的孩子還在哭嗎?當孩子離開爸媽開始進入幼兒園的時候,通常會有幾種現象。一種是還沒進校門就開始失控大哭、另一種是忍到回到家才開始哭,但不管是「先哭還是後哭」,面對孩子剛進幼兒園的焦慮與不安,身為爸媽應該如何見招拆招呢?
去年四月底知道媽媽癌末第四期到她八月離開,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自己在作夢。希望夢醒來,媽媽還在,可是事實上我知道媽媽已經不在家了,這才是最痛的事。
Thumbnail
成為母親之後,和孩子在一起時, 「我」並不是真的「我」; 但孩子不在身邊時,「我」也不是完整的「我」。 身為母親的我們,總會像這樣在內心反覆糾結著, 在過程中跌跌撞撞,才終究學會過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忘記已是第幾次,芸廷躺在被搬到客廳的床墊上,用被子矇住自己口鼻,謹慎地控制著自己的呼吸,怒力的不讓哭泣聲被房間裡的媽媽聽見。 隨著抹布恢復潔白,小時候的那個委屈似乎也隨著那些泡沫,漸漸從排水口消失了。 原來,想要帶給孩子安全感的正向教養方式,這個溫暖,在最後也療癒了自己。
Thumbnail
這是一本職業媽媽的真實心聲,也是一位「過度努力」的女性代表,作者自述從小即是在課業上力求表現,也順利進入名校就讀,在職場上也自我要求很高,在進入婚姻之後卻苦惱於工作與育兒無法兼顧,在試圖找到平衡點的過程中有了許多領悟與心得,於是寫下了這本書。
Thumbnail
妳只是媽媽 vs. 妳自己在哪 法國人真心相信成年人自己是需要空間的,即使是成為父母之後,就算是沒有工作的媽媽,也認為讓孩子去上半天的托嬰中心很正常,然而在美國,全職媽媽說他們不請保姆,因為照顧孩子是他們應盡的天職。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太喜歡這本書,覺得每章節的重點都好多,決定開一個系列分享。這是第二篇讀書心得,討論:虧欠感、母奶與玩具,三個主題。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這本書,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從這本書裡,我發現台灣有很多教養的想法、和卡關的點,或許來自於太受美國的影響。 或許或許,如果我們法國一點,會不會在這條媽媽之路,走得比較自在一點?!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潘蜜拉•杜克曼著 汪芃譯2012 平安文化出版 ❍ ❍ ❍ ❍ ❍❍ ❍ ❍ ❍ ❍❍ ❍ 完美的巴黎女人不會點餐廳菜單上沒寫的菜色,不會要求特殊的料理方法,也不會大談她們的童年生活,或宣傳她們正在奉行的特殊飲食法。紐約女人對於過往的失敗戀情咀嚼再三,顛顛簸簸地追尋自我,而巴黎女
Thumbnail
已經開學一個月了!你的孩子還在哭嗎?當孩子離開爸媽開始進入幼兒園的時候,通常會有幾種現象。一種是還沒進校門就開始失控大哭、另一種是忍到回到家才開始哭,但不管是「先哭還是後哭」,面對孩子剛進幼兒園的焦慮與不安,身為爸媽應該如何見招拆招呢?
去年四月底知道媽媽癌末第四期到她八月離開,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自己在作夢。希望夢醒來,媽媽還在,可是事實上我知道媽媽已經不在家了,這才是最痛的事。
Thumbnail
成為母親之後,和孩子在一起時, 「我」並不是真的「我」; 但孩子不在身邊時,「我」也不是完整的「我」。 身為母親的我們,總會像這樣在內心反覆糾結著, 在過程中跌跌撞撞,才終究學會過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忘記已是第幾次,芸廷躺在被搬到客廳的床墊上,用被子矇住自己口鼻,謹慎地控制著自己的呼吸,怒力的不讓哭泣聲被房間裡的媽媽聽見。 隨著抹布恢復潔白,小時候的那個委屈似乎也隨著那些泡沫,漸漸從排水口消失了。 原來,想要帶給孩子安全感的正向教養方式,這個溫暖,在最後也療癒了自己。
Thumbnail
這是一本職業媽媽的真實心聲,也是一位「過度努力」的女性代表,作者自述從小即是在課業上力求表現,也順利進入名校就讀,在職場上也自我要求很高,在進入婚姻之後卻苦惱於工作與育兒無法兼顧,在試圖找到平衡點的過程中有了許多領悟與心得,於是寫下了這本書。
Thumbnail
妳只是媽媽 vs. 妳自己在哪 法國人真心相信成年人自己是需要空間的,即使是成為父母之後,就算是沒有工作的媽媽,也認為讓孩子去上半天的托嬰中心很正常,然而在美國,全職媽媽說他們不請保姆,因為照顧孩子是他們應盡的天職。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太喜歡這本書,覺得每章節的重點都好多,決定開一個系列分享。這是第二篇讀書心得,討論:虧欠感、母奶與玩具,三個主題。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這本書,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從這本書裡,我發現台灣有很多教養的想法、和卡關的點,或許來自於太受美國的影響。 或許或許,如果我們法國一點,會不會在這條媽媽之路,走得比較自在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