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成為「自己」?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疑惑我難道不是我自己嗎?為什麼我要去讀這本書?
「覺察內在原力的完整練習,告別從眾,找到你的第一原理,成就潛藏的真心渴望」
那是不是找到第一原理就能成為你自己?
成為「自己」這件事情到底要怎麼去做又或者要怎麼去追尋?現在的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自己?我相信一定很多跟我有相同疑惑的人。現在我的不是真正的我,那真正的我是在那裡?又或者要把現在的我捨棄?
也許我們可以開始來用另一個身份檢視自己,觀察自己。書中這句話:「我們經常錯把表皮當成我們自身,但表皮並不是我們。」是不是我們能剝開這層皮,當然指的不是真正的生理皮膚,而是從小到大附屬在我們身上的多層身份及想法。
在從小到大的教育及傳承觀念裡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導式,要依著這個框架塑型成這個社會要求的模版,而不是引導在這個規範內可以再如何的去照著自己的想法再去創造不同的可能,所以我相當認同書中說的一句話「一個有教養的頭腦,特點就是能考慮一個想法而不必然接受它。」
但是依照現在的教養模式是,要接受並且遵循,然後抑制掉所有的可能,如果沒照著走就是整個人生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的樣貌,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如果這世界沒有創新,現在我們就不會有電腦手機,所以創新是上天給予人類的一項財寶,正因為人有創新性,在看待每件事件的本身再去做發想,讓我們有改變世界的機會,也許這個世界還是這樣運行沒有改變,但是我們已經改變了,就不一樣!
目標不在於「做對」,而在於「探索」。我們都會以目標為導向去執行但是過程及經歷那才是一種累積,那又為什麼要累積呢?因為我們會無限的循環在每一個事物上,不管這項活動是不是一種創新的開始還是延用原有的習慣,關鍵都在於我們有持續的改變、調整、接受,所以的任何行動都不是一種浪費。
1. 我想測試什麼?
2. 失敗會是什麼樣子?成功又是什麼樣子?
3. 實驗到何時結束?
如果要用外在的標準來定義自己,我想內心的羅盤的指針永遠不會穩定,永遠會一直擺盪,因為沒有自己的標準。
也許我們可以來一個反思;我是否能有這件事的主導權?如果我有的話,我能做什麼呢?什麼才是我所追求的,我怎麼會知道到那一個程度我能夠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