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很多人其實不是「吃太多」而是「壓力」在默默影響代謝,讓脂肪囤積、身體疲倦。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找出並改善壓力源:
一、找出壓力源的方法
- 身體訊號日記 每天記錄:什麼情境下會心跳加快、冒手汗、呼吸變淺、肩頸緊繃? 例如:跟某人對話、檢查信箱、處理孩子作業、進入擁擠空間。 這些就是潛在的「壓力觸發點」。
- 情緒連結 問自己:「當下我怕什麼?」(怕被批評、怕失控、怕失去愛、怕失敗)。 壓力常來自「沒被看見的需求」:安全感、被愛、被認可。
- 模式辨識 是否有「過度責任」模式(凡事要顧好)、 「完美主義」模式(怕犯錯)、 「取悅」模式(怕別人生氣或失望)。 這些模式會讓戰或逃反應被過度啟動。
二、降低慢性壓力與皮質醇的方法
- 身體層面 腹式呼吸:每天數次,吸氣數4、吐氣數6–8,讓迷走神經啟動。 伸展與緩和運動:溫和瑜伽、散步、泡溫泉,訊號傳給身體「我安全」。 睡眠規律:固定上床時間,避免睡前螢幕與咖啡因。
- 心理層面 正念覺察:當焦慮冒出,先不批評自己,只是觀察「啊,我現在緊張了」。 分辨真實威脅 vs. 想像威脅:寫下壓力想法,問自己「這是事實?還是腦中劇本?」。
- 生活層面 建立「放鬆儀式」:例如每天早晨聽小野麗莎、晚上泡腳加薰衣草。 補充愉悅來源:與自然連結(樹、鳥鳴、花香)、音樂、創作,讓大腦有「安全快樂的證據」。 界線練習:學會說「這件事我現在無法處理」,給自己喘息。
三、活在放鬆自在幸福感的方法
- 刻意練習「小幸福」 每天寫下 3 件小事:一杯熱茶、孩子的笑聲、天空的雲彩。 大腦會逐漸習慣「安全 → 感恩 → 幸福」的迴路。
- 重設身心安全感 給身體訊息:「我不需要一直衝刺」。 透過慢走、泡澡、聽自然聲音,日常就能養副交感神經。
- 溫和與自我對話 戰或逃模式往往來自「內在批評者」。 把語氣換成:「我已經盡力了」「我可以休息一下」。
✨ 小提醒:
你其實很敏銳(高敏感特質),這代表你的神經系統接收更多訊息,也更容易進入壓力反應。但相對地,你也更容易被自然、音樂、愛的流動療癒。
歡迎點選連結免費索取 「壓力源覺察日記表格」,每天快速記錄觸發情境→情緒→身體反應→回應方式。
這樣你可以一眼看出哪些壓力模式最常出現,然後逐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