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明霞光爛:專訪繪本《Azem Pasaken lia!》全麥麵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2018 年噶哈巫文教協會舉行傳統新年當天,以傳統新年為主題的繪本 《Azem Pasaken lia!》(年到了!)出版後第一次在大型的族人集會中亮相, 吸引了多家電子報如工商時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對此進行報導。除了繪本, 作者全麥麵非族人的身分,亦使得媒體及大眾好奇:噶哈巫對於一位漢族女孩 來說,有什麼樣的魔力,願意參與其中,並以自身所長,推廣該族文化?

2018 年噶哈巫文教協會舉行傳統新年當天,全麥麵接受各家媒體採訪。

2018 年噶哈巫文教協會舉行傳統新年當天,全麥麵接受各家媒體採訪。



誰是全麥麵?|

2018 年噶哈巫文教協會舉行傳統新年當天,全麥麵身著噶哈巫族族服。

2018 年噶哈巫文教協會舉行傳統新年當天,全麥麵身著噶哈巫族族服。

全麥麵(本名翁勤雯)出生於屏東,在魚池鄉成長。近年來所流行的「斜 槓青年」一詞,用在她身上,再合適不過。她是位圖文作家,經營臉書粉絲頁 「一條全麥麵」,時常在粉絲頁以圖文的方式分享她的日常生活。偶爾接案畫 插畫、到市集擺攤畫「似顏繪」。到苗栗以當地平埔族──道卡斯族──的傳統活 動為主題,進行壁畫創作;在牛眠社區活動中心的鐵捲門上,畫上噶哈巫傳統 中的男生狩獵、女生織布。同時,她也是埔里國中噶哈巫語文社的講師。

第一次見到她時,是在一次體驗採箭筍的活動之中,對她的印象,是那天 採箭筍過程中,不斷從竹林深處,傳出開朗的笑聲。逐漸熟悉後,發現全麥麵 非常愛笑,總可以帶動快樂的氣氛。因為個性開朗,四處結交不同領域、不同 年齡層的朋友。看似多才多藝且人緣極佳的全麥麵,「求學」經驗和大部分的 人截然不同。

「我是自學長大的!」三月時,原想對她研究噶哈巫傳統服飾以織布的方 式再製傳統圖紋一事進行採訪,和她相約在她最愛的早午餐店,吃了一點素食 捲餅和奶茶後,她開始向我解釋她的「求學經驗」。「我媽媽教我讀注音,然 後買了很多書給我看,我看書、就漸漸學會認字!」全麥麵說,直到六年前, 她才到育英國小補校上課,國小補校畢業後,再到埔里國中夜校補國中的學歷, 在這之前,從沒有到學校學習。自學的能力不只表現在學習認字一事,「我以 前很喜歡看 BL 漫畫。」全麥麵笑著說:「然後我就開始自己畫本本!」起初對 繪畫、美術有興趣時,是到埔里的畫社學習素描、水彩、蠟筆等基本功,當時 畫室甚至讓學生們體驗用不同的媒材進行創作,「那時候我還有學像是絹印, 滿特別的。」後來對畫漫畫有興趣時,便再找一些書籍自學,「像是怎麼塑造 人物角色呀,怎麼畫分鏡,我都看一些書學。」甚至後來自學電腦繪圖,「我 就上網找一些 YOUTUBE 教學影片啊,爬文啊!」書籍、網路給當年的全麥麵一 個學習的途徑。

最堅強的後盾

吃完早午餐後,全麥麵帶著我,從通往日月潭的台 21 縣轉進一條蜿蜒的小 路,最終在她家門前停下。全麥麵的媽媽正在切要打成蔬菜汁的原料,「這個 蔬菜汁,從她(全麥麵)很小就在喝,以前我是護理師,但我在醫院工作的經 驗,讓我發現藥治標不治本。我覺得只有調理身體,才可以對抗疾病。」打完後,全麥麵的媽媽遞給我一杯蔬菜汁,甜甜的味道全麥麵每天一杯,喝了 24 年。

除了照顧她的健康外,全麥麵的媽媽給予她的還有無限的支持。「以前我 還會去擺攤賣本本,也是我媽陪我去的。」走進全麥麵的房間,她從櫃子的深 處翻出幾本同人本,裡面一篇篇短篇漫畫,其中還有媽媽的點子,「我媽媽還 會跟我一起討論要畫什麼,劇情要是什麼,怎麼樣比較好笑,怎麼樣比較吸引 人啊!」

有了一對開明的父母,自學這件事,讓全麥麵得以自由地選擇喜歡的事物、有 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學習。全麥麵的父母亦是不斷學習才藝,第二次拜訪全麥麵家時,媽媽正在客廳修理壞掉的吹風機,「我媽媽學水電,現在在練習修吹 風機啦!」她解釋了一下,同時我也注意到全麥麵的爸爸並不在家,「喔!我 爸去文武廟前面表演了!」一問之下才得知全麥麵的爸爸偶爾會到文武廟前表 演薩克斯風,後續幾次拜訪全麥麵家時,也碰上她爸爸在客廳練習吹薩克斯 風、彈吉他,「我們家都很忙啦!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以身作則並鼓 勵孩子探索興趣的父母,是全麥麵追夢時最堅強的後盾。

自《賽德克巴萊》至噶哈巫|

雖然受到父母的鼓勵得以自由發展,但在家學習這件事情,讓全麥麵一度 在人際關係上有過一段摸索期,「我以前是個宅女。那時候都跟爸媽、弟弟一 起呀,所以同年紀的朋友也不多,而且同年紀的朋友們白天都要到學校去上課, 我比較無聊的時候就會上網交朋友。我會上網跟人家聊天,那時候如果要求我 出門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或是爸媽的客戶,我都滿排斥的。」一直待在家 裡不願意出門,甚至有一點排斥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如果再繼續如此的生 活方式,是否會成為所謂的「尼特族」?這件事情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全麥麵房門外貼著一張賽德克巴萊的電影海報 (攝影者:郭芳慈)

全麥麵房門外貼著一張賽德克巴萊的電影海報 (攝影者:郭芳慈)

人生的轉捩點,是在看完 2011 年上映由魏德聖導演所拍的電影長片《賽德 克巴萊》之後,深深為之所吸引。「那時候覺得很酷,台灣竟然有這樣的電 影。」深受感動的全麥麵,開始了追星之路,到現在,房門口還貼了一張《賽 德克巴萊》的電影海報。除了追劇中的角色外,也開始學習賽德克族的知識。 在 2013 年的時候,和弟弟(翁子堯)一起到翁志文老師所創立的源薪文化藝術 團學習賽德克族的舞蹈,「那時候我原本是去旁聽的,不知道為什麼也開始上 課了!但是我舞蹈細胞超爛,雖然有上台表演過,但是後來也沒有了,我弟跳 得很好,到現在還是會去幫忙跳!」後來沒有如子堯般常常和源薪藝術團一起 表演,但在學習舞蹈的經驗,認識同在那裡學習賽德克傳統舞蹈的尤瑋聖,往後的日子漸漸成為很要好的朋友。「那時候他常去索居,我也跟他一起去索居, 就開始結交更多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索居目前是埔里中正路上一個青年共居 的空間,當時經營方式還是背包客棧,一樓設計為公共空間,平常會敞開大門, 歡迎所有人,因此常有青年聚集、聊天,瑋聖是那裡的常客,全麥麵和他一起 到索居去認識新朋友,也和在索居認識的朋友一起出遊,到台中、都蘭玩,甚 至到一位在埔里種茭白筍的大哥「陳老爹」的田裡抓土虱。

除了在索居認識朋友以外,全麥麵也於 2013 年開始進入育英國小補校就讀, 「那時候我媽媽覺得如果將來我跟子堯需要去找工作,可能還是需要學歷,所 以應該要去考同等學歷證明,但是那時候我也不大知道要怎麼去準備這些學校 課本裡的知識,因此讓我們去報名國小補校。其實我第一次知道補校的時候很 難過,因為我以前不知道有這樣的學習管道,那時候我就想說,早知道有這學 校我就可以早點來。那時候我的難過,有一部分是當時對人生很迷惘,在沒有 開始畫繪本、沒有任何成績之前,我一直擔心自己沒有走一般的學習道路很怕 自己沒有人家好。」後來這樣的心情,也逐漸轉換了,「後來我覺得去上補校 有滿多優點的,我白天依然可以去做一些我喜歡、有興趣的事情,晚上花一點 時間去上課,也因此認識一些朋友,老師也很有耐心,給予我們很多空間做自 己想要做的事情,也可以很輕鬆地學習知識,還滿開心的。」在補校上課,也 因此擴展了交友的範圍,「像是我讀國小補校時,有認識一些越南、印尼的朋 友,我就因此認識了不同的文化,甚至有品嚐一些越南美食、印尼美食呀!到 了國中補校,同學之中有些原住民,我織布用的地機也是我同學的部落原先在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為了織布課而準備的,但是後來部落婦女們沒時間織布了, 於是就放在倉庫裡,後來知道我在學織布,就送給我,讓我可以去學習使用地 機的方式。」除了交友圈的擴展,創作的方向也有所改變。全麥麵後來逐漸減 少同人本的創作,但對繪畫的興趣仍不改,便到竹山在許碧達、朱悅君兩位老 師的指導下,學習畫直覺畫,「在竹山畫直覺畫跟在埔里畫社學畫畫不一樣, 直覺畫不是追求技巧,而是比較追求感覺、直覺。」與外界開始有所連結的全 麥麵,也在此時藉由直覺畫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以及想要創作的內容。

《賽德克巴萊》讓全麥麵離開網路世界結交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更讓她認 識了噶哈巫文化。「我那時候看電影裡有織布的畫面,我覺得很酷,就也很想學!」最初接觸織布的方式也是自學,「那時候有一位阿姨教我整經,然後我 再自學織圖紋的方式。」用YOUTUBE 跟一些網路的相簿學習,先學織帶機的使 用方式,後來想學一個更進階的織布的技巧,苦惱於沒人可教時,意外得知噶 哈巫族分布的社區───牛眠社區──開辦織布課程,便報名參加了,2015 年更進 一步學習使用桌上型織布機。

除了學織布,那時候也因緣際會得知另一個噶哈巫分布的社區──守城──開 辦免費學習族語的課程,便和子堯一起報名,到守城新公廳向潘永歷長老學習 族語,學習基礎的羅馬拼音和單字。在課程結束之後,還曾到永歷長老家額外 學習,開始寫一些句子請長老修改,持續了一小段時間後才因故暫停。

壁畫繪製及傳統布的再製|

繼賽德克族文化之後,藉由織布課程、族語課程使全麥麵認識第二個原住民族文化,也因此結交噶哈巫族的朋友,甚至在族人的介紹下認識中央研究院 語言所研究員齊莉莎老師。除此,也在族語課程的過程中,結識道卡斯族的族 人王閃耀,在閃耀的推薦下,2016 年全麥麵有了第一次戶外創作的機會:到苗 栗道卡斯族的故鄉後龍,以道卡斯族文化為主題,進行壁畫創作。

第一次畫壁畫,在開始畫之前,全麥麵先對當地的文化進行了解,去思考 怎麼樣的作品可以符合當地居民的期待,有別於大型工作室接案畫壁畫的方式, 全麥麵拿著草圖向族人解釋,從衣著顏色、髮型、房子的樣貌和族人溝通,希 望可以引起族人的認同及共鳴。「附近的族人也很大方地給予我回饋,他們覺 得像或者不像都會說。」全麥麵提到,當初有一幅作品是關於藺草的編織,因 為她所知的都是女生在編織,因此畫中編織藺草的清一色為女性,族人們看了 之後說:「我們後龍這邊也有男生編織呀!」提供全麥麵更改上的建議,讓作 品更貼近真實的樣貌。

繪製壁畫的過程,也讓她結交當地的朋友,「那時候有些小朋友對畫壁畫 也有興趣。」全麥麵說自己很像安親班老師,教小朋友畫畫,甚至一起完成作品。「有一個小朋友,全程跟我一起,一開始畫還會抖,後來他的線條很穩, 我看了也覺得好有成就感。」除了小朋友,當地居民也很熱情地款待這位從深 山來的創作者,「我那時候第一次畫壁畫,很多東西都準備得不夠齊全,但是 當地居民都會主動提供我幫助呀!」像是夜晚為她點一盞燈,替她搬來一張椅 子,甚至在吃飯時間,邀請她一起用餐。「他們有些人會說,他們的女兒也在 外面工作,就把我當女兒一樣對待。」同時居民也希望,那些出外打拼的兒女, 也可以被其他人熱情且無私地照顧。

壁畫創作的經驗,使得 2018 年以噶哈巫新年為主題創作繪本時,更了解如 何創作能引起族人共鳴的作品。

牛眠社區活動中心鐵捲門。 (全麥麵提供 )

牛眠社區活動中心鐵捲門。 (全麥麵提供 )

第二次創作壁畫的經驗,是在 2017 年牛眠社區營造員潘正浩邀請她替牛眠 社區活動中心的鐵捲門「穿新衣」。「那次的創作經驗也很特別,那時是潘正浩有先提供期待的成品樣貌,再經過多次修改、溝通之後,再決定要以現在的 樣子呈現。」那次的創作,她在鐵捲門上畫男生狩獵、女生織布的作品,「後 來我在想想,女生織布那幅,好像工具有些畫錯了。雖然當時有看一些照片, 但是我那時候還不會使用地機,因此比較像是畫一個大概的樣子,讓大家知道 傳統女生織布的畫面應該是怎麼樣,不過如果會織布的人,一看就會發現好像 跟現實有些不同。」

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不時回顧過去的作品,在新的作品上進行修改,或在檢視後有一番新的想法。 完成牛眠社區活動中心鐵捲門上的壁畫後一個月,全麥麵和牛眠社區的族人一起到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測量文物,和雲科大的學生陳柏祥一起分析台 大人類學博物館收藏的一塊由伊能嘉矩採集,噶哈巫目前最老的一塊布(收藏 編號 219)的織紋。「那時候他幫忙我很多,原本是他要做作業的,所以到牛 眠社區來,後來好像是作業換題目……其實他不用來了,但他還是願意留下來幫 忙我們、協助我們,他在織布方面很有經驗,在織布技巧的困難上都協助我度 過,甚至在心境上也給予我鼓勵。」在陳柏祥及台大人類學博物館館方、噶哈 巫族人的協助下,全麥麵完成了編號 219 的傳統布的再製,展出於台大在 2017 年所主辦的「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特展和 2018 年「重返田野───伊能嘉矩 與台灣文化再發現」特展。

製作繪本《Azem Pasaken lia!》|

齊莉莎老師 (右 )計畫做一本以圖文方式介紹噶哈巫文化的繪本,便請全麥麵負責。齊老師在繪本製作過程中,不斷給予全麥 麵許多建議與鼓勵。 (攝影者:郭芳慈)

齊莉莎老師 (右 )計畫做一本以圖文方式介紹噶哈巫文化的繪本,便請全麥麵負責。齊老師在繪本製作過程中,不斷給予全麥 麵許多建議與鼓勵。 (攝影者:郭芳慈)


有了這些創作的經驗,2018 年,齊莉莎老師計畫做一本以圖文的方式介紹 噶哈巫文化的繪本,便請學習噶哈巫文化多年、有繪畫專長的全麥麵製作。

2018 年 3 月和全麥麵相約第一次採訪時,她正結束繪本的前期準備,回顧相關文獻,並決定了繪本的創作方向,開始了一段時間的田野調查。「我原本 族語沒有很厲害,但是這幾次田調後,更熟練了一點!」全麥麵拜訪噶哈巫耆 老,如潘應玉阿公、潘英惠阿嬤、朱玉甚阿嬤、潘永歷阿公、潘英娥阿嬤、潘 德興阿公等人,這些耆老熟悉族語,也了解噶哈巫傳統新年的儀式、過程,全 麥麵和暨南大學中文所博士生林鴻瑞一同前往田調,另外,全麥麵有位關注平 埔族議題多年的朋友吳心蘋導演,這時也主動提供協助,一同去拜訪耆老,紀錄耆老口中的「以前的過年」。

圖 (右 )為全麥麵 (翁勤雯 ),圖 (左 )為噶哈巫耆老潘德興 (攝影者:郭芳慈)

圖 (右 )為全麥麵 (翁勤雯 ),圖 (左 )為噶哈巫耆老潘德興 (攝影者:郭芳慈)


「那時候心蘋跟鴻瑞都給我很多的幫助,像是心蘋教我訪談的技巧、協助 我們全程錄影,我跟鴻瑞有時候會去她家看田調的影片;鴻瑞也教我如何整理 語料,還有整理檔案的方法。」繪本出版後,全麥麵回顧田野調查的過程,對 於兩位和她一同田調的夥伴,格外感謝,「一開始我覺得自己很糟糕,我一直 覺得我的台語、族語能力也沒有說非常的好,鴻瑞、心蘋、齊老師也一直鼓勵 我,像是鼓勵我很聰明、有能力,說我很棒,說我的族語其實很強。」全麥麵補充說明,「一開始齊老師找我做這繪本的時候,我都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 力,有時候會有人質疑我台語跟族語都不好,這樣很沒有效率,我那時候也相 信這些人,覺得那我就不要接了,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結果後來,老師再找 我說:『我相信你有能力可以完成!』我就想到我很喜歡噶哈巫,又喜歡畫圖, 不想錯過這麼好的機會,也不想辜負齊老師。」有了齊老師、鴻瑞、心蘋及朋 友們、耆老們的鼓勵,給予全麥麵滿滿的能量,漸漸有自信可以將這件事情完 成。

拜訪耆老的過程,全麥麵先以台語訪問,再請耆老以族語表達,並彙整文稿, 以訪談的逐字稿作為繪本的基底。「一開始遇到一些問題,像是田調的時間不 能太長,耆老會累,有些字耆老講過了,等等又想不起來,或者遇到假日子女回來的時間,他們也沒興致陪我們講。」後來全麥麵有了一番心得:「所以我 們就不強求,增加拜訪的次數,而不是一次拜訪花很長的時間,逼耆老講很久 的話,盡量不要讓耆老一下子講太久、太累,盡量平日的時候去拜訪,過年他 們需要跟子女團聚。」一直到繪本出版後,全麥麵還是時常去拜訪耆老,「不 能因為繪本出版就不去跟耆老們聊天呀!這樣他們會難過!」不單單只是為了 創作繪本而拜訪,更多的是對族語保存、文化學習的在乎,還有對耆老的珍視。

「總要試試看!」的人生哲學|

田調結束後,全麥麵開始著手繪製圖像。「這之中我也受到很多人的幫 助!」過程中,參考部落老照片、博物館文物,還有參考耆老口述的樣貌,甚 至參考族人的臉孔。八月份再次拜訪全麥麵時,她開電腦給我看草稿的圖檔: 「像是這街道的樣子,我參考牛眠早起結婚的老照片之中的街景;書中的服飾、 配件也參考了博物館文物中的衣著樣式。」和當初畫道卡斯族主題的壁畫一樣, 全麥麵盡力呈現更能引起族人共鳴的畫面。前人所累積的資料庫、收集整理的 老照片,在全麥麵創作的過程中得以參考。「我之後也會讓人參考我所整理的 資料。」有感於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得以讓繪本更臻完美,全麥麵也希望自己 的成果,可以協助後人進行相關的創作、研究。

繪本徵詢會的合照。 (吳心蘋提供 )

繪本徵詢會的合照。 (吳心蘋提供 )


繪本完成後,出版前,全麥麵召開了一次族人徵詢會,邀請噶哈巫文教協 會及族人們參與徵詢會。發送徵詢會邀請卡時,她拿著一疊邀請卡,盡量拜訪 每一位耆老、族人。面對族人,全麥麵盡量以族語解釋來意,並誠摯邀請族人 出席徵詢會。在徵詢會上,全麥麵再次確認族人是否同意繪本中的內容,並且 向族人請教繪本的內容是否和現實有所出入。「這部份很重要,因為繪本要讓 大家(指大眾)了解噶哈巫傳統新年,但如果畫錯的話,大家就不會知道過年真正 的樣子。因此要請教族人,並請族人們確認,這之中很感謝噶哈巫文教協會、 族人們願意給我很多建議也教導我過年的樣子。」在經過徵詢會上族人們確認、 同意過後,繪本得以出版。

出版後,全麥麵帶著繪本,不時在全台各地演講、分享創作繪本的過程, 也拜訪不同族群,接觸更多致力於文化的傳承、保存的人們。「我覺得這一切 的起源是《賽德克巴萊》。」很少在演講中提到,卻在我幾次的採訪中反覆提 到這一點,「真該把我的書寄一本給導演!」全麥麵打趣地說。2011 年的一部 電影,使得一位女孩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踏出生活舒適圈,也漸漸和原住民 文化有所聯繫,無論是賽德克族、噶哈巫族,全麥麵都勇於嘗試、挑戰,並努 力在過程中學習。「我還有一些目標呀,像是我在拜訪完土坂後,也想學習排 灣族語,或是用噶哈巫族語畫漫畫。但是我也不知道可不可以達成,因為排灣 族語的發音跟文法比較難一點,哈哈,但總要試試看嘛!」繪本的創作結束了, 但全麥麵對原住民文化的關心、興趣沒有結束,如她所說的:「總要試試看!」 將來也會想要抓緊每個機會,去認識文化,並以自身的專長,為保存文化盡一 份心力。

後記|

這篇文章寫於2019年,那年的我大四。

早早就決定要投入研究所,不如其他同學般忙著投履歷。多了許多時間的我,開始嘗試新的事物,讀完房慧貞老師的《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後,開始嘗試撰寫人物專訪。全麥麵是我第一個採訪對象,採訪結束後,更加覺得全麥麵是擁有有趣靈魂的女子,有段時光很喜歡騎著塑膠車跟在全麥麵的擋車後,在埔里的大街小巷穿梭,不時隨她到守城拜訪耆老,幫忙錄音、用我大學語通學的IPA紀錄語料。甚至動了想要研究語言的念頭,跟語言學研究大概就差臨門一腳。因為這篇報導,後續還接過幾個人物專訪的案子。拜訪過形形色色的人,提倡空氣汙染議題的志工、第一代科技農夫,生命兜兜轉轉,我終究沒選擇踏上成為報導者的路途。

轉眼間,好幾年過去了,我已搬離埔里,回到新竹定居一年的現在。再次想要整理這篇文章,將文章從Weebly搬到方格子,一部分是因為我忘記weebly帳號,突然感覺在網路時代裡,稍微不注意,這些以為可以永遠存放的文章,都有可能無聲的消逝。

整理文章時,一邊讀一邊感嘆當年文筆之青澀、遣詞之大膽。這篇專訪,字裡行間毫不隱藏地展現報導者的樣貌、聲音,並將所謂「採訪的禁忌」都犯了一輪。但無論是青澀也好,大膽也罷,都算是那一年一個小小的註記。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成長的軌跡。(芳慈寫於2025/09/0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煮字療飢
4會員
5內容數
燉一鍋文字粥
煮字療飢的其他內容
2022/05/03
生活和戲劇不同,生活中沒有人知道明確的幕起、幕落時間,也沒有人能預知在幕起、幕落之間,將會遇見了什麼事情。像是曾經鮮少人跡的魚池,而今是國內外觀光客爭相拜訪的景點;像是帶有爭議的破屋,成為魚池街上一個美麗的錯誤;像是童年時期的明如,也不曾想過今日會成為一名專業演員,會在家鄉辦戲劇節。
Thumbnail
2022/05/03
生活和戲劇不同,生活中沒有人知道明確的幕起、幕落時間,也沒有人能預知在幕起、幕落之間,將會遇見了什麼事情。像是曾經鮮少人跡的魚池,而今是國內外觀光客爭相拜訪的景點;像是帶有爭議的破屋,成為魚池街上一個美麗的錯誤;像是童年時期的明如,也不曾想過今日會成為一名專業演員,會在家鄉辦戲劇節。
Thumbnail
2022/04/30
老師不會因為計畫的改變而灰心喪志,也不會因為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而不再計畫。計畫猶如一條預定的路途,沿途所遇到的變化或許都是風景,縱然有時轉向,老師仍記得原先出發時的初衷。大門敞開後,會遇到什麼樣的變化,老師說從不擔心,反而覺得因為這些預期外的事件,是促使他思索不同議題的媒介。
Thumbnail
2022/04/30
老師不會因為計畫的改變而灰心喪志,也不會因為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而不再計畫。計畫猶如一條預定的路途,沿途所遇到的變化或許都是風景,縱然有時轉向,老師仍記得原先出發時的初衷。大門敞開後,會遇到什麼樣的變化,老師說從不擔心,反而覺得因為這些預期外的事件,是促使他思索不同議題的媒介。
Thumbnail
2022/04/30
最後書屋地址落定,決定在松林部落紮根。「原因很簡單,我的家人都在這裡。」一句「我的家人都在這裡」說起來雲淡風輕,但所乘載的份量卻不小。原住民社會注重的血緣、家庭凝聚,都寄託在這一句中。
Thumbnail
2022/04/30
最後書屋地址落定,決定在松林部落紮根。「原因很簡單,我的家人都在這裡。」一句「我的家人都在這裡」說起來雲淡風輕,但所乘載的份量卻不小。原住民社會注重的血緣、家庭凝聚,都寄託在這一句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自從拙作< 排骨年糕 >刊出後,讀者和朋友反應熱烈,紛紛追問願聞其詳,讓我有欲罷不能之感。恰巧日前有清明祭祖掃墓之旅,前往台北和上海要做短期的逗留,藉機得以進一步的探索,來滿足那棵好吃的心。 辛苦而漫長的飛行旅程,終於在清晨抵達台北,匆忙的吃完熱騰騰的豆漿燒餅油條後,就飛奔到新建完
Thumbnail
自從拙作< 排骨年糕 >刊出後,讀者和朋友反應熱烈,紛紛追問願聞其詳,讓我有欲罷不能之感。恰巧日前有清明祭祖掃墓之旅,前往台北和上海要做短期的逗留,藉機得以進一步的探索,來滿足那棵好吃的心。 辛苦而漫長的飛行旅程,終於在清晨抵達台北,匆忙的吃完熱騰騰的豆漿燒餅油條後,就飛奔到新建完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萬聖節,剛好上次去苗栗雲也居一休閒農場時,獲得了一顆 #友善耕種 栗子南瓜, 於是~就決定應應景的,來一款超簡單的南瓜蛋糕,給家人過節囉~ 下面分享食譜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囉 詳細【南瓜巴斯克】食譜 👇請點這裡👇 更多【小圓姐姐愛料理】食譜:https://missyuan
Thumbnail
萬聖節,剛好上次去苗栗雲也居一休閒農場時,獲得了一顆 #友善耕種 栗子南瓜, 於是~就決定應應景的,來一款超簡單的南瓜蛋糕,給家人過節囉~ 下面分享食譜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囉 詳細【南瓜巴斯克】食譜 👇請點這裡👇 更多【小圓姐姐愛料理】食譜:https://missyuan
Thumbnail
大甲芋頭酥之父--人稱糕餅創意大師的阿聰師從民國49年入行至今,置身在奶油與麵粉堆裡近一甲子歲月,每每堅持就地取材,把在地的農特產品,用他那雙渾厚質樸的老手將對土地的感恩揉進每一塊餅裡。
Thumbnail
大甲芋頭酥之父--人稱糕餅創意大師的阿聰師從民國49年入行至今,置身在奶油與麵粉堆裡近一甲子歲月,每每堅持就地取材,把在地的農特產品,用他那雙渾厚質樸的老手將對土地的感恩揉進每一塊餅裡。
Thumbnail
艾瑪開口接過海倫塞來的肉桂捲。 肉桂捲的香甜味像葛飾北齋冨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的津波,層層沖擊艾瑪的味蕾!
Thumbnail
艾瑪開口接過海倫塞來的肉桂捲。 肉桂捲的香甜味像葛飾北齋冨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的津波,層層沖擊艾瑪的味蕾!
Thumbnail
除夕跟拜天公是阿母一定要拜拜的, 晚上11點就會被説拜拜啦 大家準備了嗎? 日興堂的綠豆椪好好吃喔 義美的寸棗也新鮮好吃, 對了你們知道義美有小塊的甜粿嗎???對於小家庭真的很方便
Thumbnail
除夕跟拜天公是阿母一定要拜拜的, 晚上11點就會被説拜拜啦 大家準備了嗎? 日興堂的綠豆椪好好吃喔 義美的寸棗也新鮮好吃, 對了你們知道義美有小塊的甜粿嗎???對於小家庭真的很方便
Thumbnail
​ 紅豆餅愛台灣美食中絕對是很多人很愛的小吃種類之一。紅豆餅圓形狀的美食、利用圓盤狀麵餅皮包覆不同內餡料,外餅皮包覆內餡料小吃,歷久不衰落、成為台灣最經典小吃。這家安一路紅豆餅就是傳承三代、傳承一甲子時間的老店。 安一路紅豆餅相關資訊:: ​地址: 基隆市中山區安一路31號 ​營業時間:
Thumbnail
​ 紅豆餅愛台灣美食中絕對是很多人很愛的小吃種類之一。紅豆餅圓形狀的美食、利用圓盤狀麵餅皮包覆不同內餡料,外餅皮包覆內餡料小吃,歷久不衰落、成為台灣最經典小吃。這家安一路紅豆餅就是傳承三代、傳承一甲子時間的老店。 安一路紅豆餅相關資訊:: ​地址: 基隆市中山區安一路31號 ​營業時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